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和著時代足音 寫下命運交響(中國道路中國夢·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④)

馬 駿
2025年04月16日06: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只要我們扎根厚重大地、情感在心底激蕩,只要我們仍然追求深刻的情感共鳴和精神滋養,就不會缺少書寫者、閱讀者,文學也將一直在場

  

  對我來說,2024年是特別的一年。一個在輪椅上堅持寫作的青年,憑借文學的翎羽追逐夢想,走上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的領獎台。

  文學可以慰藉心靈、燭照夢想,點亮生命的航標。出生時,我患有脊髓性肌萎縮,不能抬手動腿。后來考上大學,卻因種種原因無法去深造。那段時間,我掙扎、彷徨,獨自躺在炕頭,不停追問生命的意義。幸運的是,文學讓我與史鐵生相遇——讀到《我與地壇》,翻頁間已淚流滿面。就像喝到一泓甘泉,我手不釋卷將整本書“一飲而盡”。看到輪椅上史鐵生“挺身而出”的一瞬間,我在想,為什麼不能像他一樣去感受這個世界?文學涌動的能量跨越時間、空間乃至生命。世界的豐富多彩、人性的復雜與美好、個體的渺小和偉岸,一扇全新的大門向我敞開。

  路,無法用腿去蹚,卻能用筆去拓。我給自己取了“柳客行”的筆名,白天在柳下讀書,夜裡倚靠被窩垛寫作。文學,不會辜負向其投入熱忱、耐心和勇敢的人。寫下五六十萬字后,我陸續在《六盤山》、《民族文學》、文藝報等報紙雜志發表文章,並加入了寧夏作協。可以說,正是通過文學,我又認識了自我,認識了這個鮮活的世界,找到了挫折痛苦之后的真善美愛,更堅定也更無畏。

  心懷熱愛方能迎風飛翔。2023年,我完成了第一部散文集。3年,26篇文章,10多萬字……每一個創作的夜晚,都像是一場孤獨而又充實的旅程:熬著夜盯著手機“摳”字,回憶起高興的事激動得難以入眠,觸及悲傷往事眼淚便濕了眼眶。當收到編輯發來的書封時,我望著畫面中白鴿飛舞下的身影久久出神。夢想與奮斗同頻共振,就能化作璀璨星辰,讓我們的人生熠熠生輝。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鄉村全面振興為文藝創作打開了廣闊天地。我的家鄉西吉,是寧夏最后一個脫貧摘帽的縣,也是遠近聞名的“文學之鄉”,有1600余人從事文學創作。文學是這塊土地上長勢最好的“庄稼”,我既是耕耘者,也是收獲者。縣文聯舉辦文學講座,我上了人生第一堂文學課﹔通過豐富的創作交流會,我向編輯作家請教寫作技巧、討論改稿心得……蔚然的文學風氣、豐厚的創作土壤,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促使我在文學之路上不斷前行。

  文學是包容的,創作者和閱讀者都能從中感受到生活的千姿百態,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不管平庸還是不凡。今天,當《人民文學》在直播間裡與萬千新老讀者相遇,當經典名著在聽書APP上備受歡迎,當讀書類短視頻成為全民閱讀的新入口……數字時代,孕育著人和文學相遇的新可能。只要我們扎根厚重大地、情感在心底激蕩,只要我們仍然追求深刻的情感共鳴和精神滋養,就不會缺少書寫者、閱讀者,文學也將一直在場。

  時代的雨露,為山鄉巨變注入新的希望。西吉是我成長的地方,有我最深的眷戀。鄉土的情感與生活的沉澱,是永久的精神原鄉。我寫家鄉的發展進步,記錄嶄新的樓宇、寬闊的柏油馬路、川流不息的汽車﹔我描繪逆境中人性的溫潤,看到平凡人身上閃耀的光芒﹔我還要寫出夢想的分量,呼吁社會給予殘障群體更多接納與包容……創作與生活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向更多人傳遞溫暖與力量。

  如果不是這個時代,如果不是經由文學,又怎會想到,自己居然能在那麼多磕磕絆絆中蹚出一條路,走上如此大的舞台。如今,我依然保持著奮斗的姿態,每天都會鍛煉身體、讀書寫作,在生活與文學的交融中汲取成長的養分。我堅信,只要心中有夢、奮斗不止,詩和遠方,在筆端,在腳下。

  (作者為青年作家、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得者,本報記者陳圓圓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6日 09 版)

(責編:衛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