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傾聽民聲為民生(思想縱橫)

張天放
2025年04月14日05: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湖南湘鄉80多歲的陳俊清老人受到關注:他寫在煙盒錫紙上的建議,被湖南省立法機關採納,吸收到了《湖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中。從隻言片語到法規條文,這微小的民主細節,卻如滴水映日般彰顯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效能與溫度,折射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光芒。

  陳俊清老人的故事並非孤例,在廣袤大地上,在老百姓身邊,充滿煙火氣的基層民主實踐不斷涌現、充滿活力。在青海省天峻縣快爾瑪鄉,面對牧民居住分散、通信不便的困難,當地成立了馬背上的人大代表服務隊。服務隊騎馬入戶,不僅對牧民群眾進行宣講,還將牧民的聲音帶出大山,解決他們的急難愁盼問題﹔在浙江杭州臨安區,“天目數智·雲直達”平台讓群眾可以一“碼”找代表,代表能夠一“鍵”連部門,實現了民意的全天候收集﹔北京市探索“萬名代表下基層”和“接訴即辦”,構建起城市治理的民意響應網絡,越來越多的社情民意轉化為制度成果……新時代的民意表達渠道如同毛細血管深入社會肌體,充分發揮了民意“直通車”作用,使最廣大人民的意願得到充分反映、權利得到充分實現、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民主的成色最終要體現在民生改善的實效上。廣東省廣州天河區人大代表王進宏用手機拍下小學門口人車穿插混行的場景,通過“隨手拍”欄目反映問題后,相關職能部門立即響應,在路口增設了人行橫道及交通信號燈。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提出用“好材料”建“好房子”的建議,當晚就接到住房城鄉建設部工作人員的電話,表示建議很好,他們正在研究,將推動建議落地。這種快速響應和高效落實,彰顯了民主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2024年,國務院各部門共採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所提意見建議5000余條,出台相關政策措施2000余項,有力推動解決了一系列關系改革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難點問題。各地不斷創新基層民主形式,來自群眾的“金點子”真正成了解決問題的“金鑰匙”。這種潤物無聲的民主實踐,正是“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生動注腳。

  在我國,察民情、聽民聲、順民意,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成為常態。越來越多來自基層的聲音直達各級決策層,越來越多的群眾意見轉化為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比如,為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7場專題座談會,參會者既有教育、科技、衛生、政法等領域的專家代表,又有地方黨政干部、鄉村教師、農民工、快遞小哥、網店店主等,在一場場座談交流中凝聚起共謀發展的廣泛共識。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也是問計於民的生動實踐,一個月內累計收到850多萬條網民建言。在這一過程中,民意被廣泛傾聽,民智被有效匯聚,全過程人民民主得到充分踐行。正是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廣開建言渠道,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才能更精准地體現民意、更好地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保駕護航。

  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關鍵在於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當家作主。80多歲的老人與立法專家共同成為法治故事的“執筆人”,街談巷議與國計民生實現同頻共振,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

  煙盒錫紙上的筆跡或許會褪色,但其承載的民主精神必將歷久彌新。這種在中國大地上成長起來的民主形態,讓每一份民意都能找到表達的窗口、都能得到溫暖回應,使人民在自身權利得到保障、福祉得到增進中,切實感受到當家作主的意義與價值。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4日 13 版)

(責編:衛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