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農村聚餐不得使用四季豆?“硬道理”不妨“軟著說”

近日,四川瀘州發布消息,新的《瀘州市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規范》(以下簡稱《管理規范》)將於2月23日起施行。其中,“不得使用野生菌、發青發芽土豆、新鮮生黃花、四季豆等高風險食品原材料”這一新規定引發熱議。有網友反對,認為“管得寬”。也有網友支持,表示可“規避風險”。
有網友質疑,“吃了一輩子的四季豆,酒席為何不能用了?”原因就在於,吃四季豆的場所不同。根據《管理規范》,其適用於瀘州市行政區域內,單次聚餐100人以上(含100人)的農村集體聚餐監督管理工作。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在家吃四季豆和集體聚餐吃四季豆,風險不可同日而語。
未熟透的四季豆含皂苷毒素,食用后會導致中毒,輕則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重則可能導致臟器功能障礙。家庭烹飪四季豆,都會對其進行嚴格處理。集體聚餐時一般使用大鍋制作菜肴,很容易因受熱不均導致四季豆夾生,如果盲目追求四季豆色澤而縮短加工時間,更是容易導致危險系數倍增。2022年9月,四川疾控曾發布近年來四川省引起食物中毒排名前三的植物,其排名第一的植物正是豆類。據介紹,四季豆中毒事件易發生在一些集體食堂及餐飲單位。
野生菌、發青發芽土豆、新鮮生黃花與四季豆的情況類似,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加工處理,很容易導致食物中毒,而在大規模集體聚餐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狀況。因此,遠離這些高風險食材,就是最穩妥的方案。以管理規范的形式向食用高風險食品原材料說“不”,不僅是及時的,而且是必要的。
綜上所述,瀘州市的《管理規范》雖然“管得寬”,但確實是為公眾生命安全著想,其積極意義不容抹殺。盡管如此,來自網友的反對聲音也不失為一種提醒:事關公眾利益,“硬道理”能否“軟著說”?實際上,多數持反對意見的網友反對的並不是維護食品安全,而是略顯生硬的《管理規范》——因為對高風險食品原材料缺乏足夠了解,所以對《管理規范》不以為然,而這種抵觸情緒本身就是一種食品安全隱患。
從維護食品安全的角度出發,《管理規范》既應該讓大家知其然,也應該讓大家知其所以然。就此而言,瀘州市餐飲協會的做法值得提倡,據介紹,“平時協會也在給餐廳開展相應的培訓,倡導不使用這些食品原材料。”在加大科普力度的基礎上,更容易引導公眾自覺遠離那些危險的食材。畢竟,在食品安全領域,安全常識的欠缺以及由此產生的疏忽大意,更加普遍而且更加危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