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裡探發展密碼(現場評論·新春走基層)

因地制宜的方法論裡,也包含對時與勢的准確判斷,內蘊與時俱進、自我革新的膽魄勇氣
“人生百年長能醉,算來三萬六千場。”大年初三,江西高安元青花博物館,一位母親正帶著孩子,仔細辨認一件元青花高足杯內壁的詩文。稚童或許隻能勉強辨認字形,但那秀美的書法、靈動的氣韻、雋永的青花,也許已在小小心靈中種下文化的種子。
春節假期,高安元青花博物館成為熱門打卡地,文化氛圍濃厚。講解員介紹,曾有外國游客慕名而來,在博物館旁邊的酒店連住幾天,除了吃飯睡覺,都泡在博物館裡。據統計,2024年博物館接待參觀人次超60萬,同比增長近50%。縣城裡的博物館,何以能有如此吸引力?
靠的是人無我有的特色館藏文物資源。元青花存世數量極少,被公認為稀世珍寶。憑借當地1980年一次性出土的19件元青花,高安元青花博物館成為國內館藏元青花數量最多的地方。
青花雲龍紋獸耳銜環蓋罐是其中尺寸最大的一件,紋飾多達12層,色澤蒼翠濃艷,紋飾運筆酣暢。6件元代青花帶蓋瓷梅瓶的內壁和底部,分別墨書“禮”“樂”“射”“御”“書”“數”等銘文,造型優美、紋飾豐滿、主題突出,入選“江西十大鎮館之寶”。青花風韻、幽藍神採,借助豐富且科技感滿滿的展陳手段,博物館為游客奉上豐盛的文化大餐,擦亮了這座中部縣城的文旅名片。
千縣千面。我國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資源稟賦。為一睹明代及以前唯一一份殿試卷的真容,研究者從各地奔赴山東青州博物館新館﹔位於壽縣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陳列的158枚楚金幣,吸引游客前來一探2000多年前煉金技術之究竟﹔很多人來到陝西漢中勉縣博物館,隻為從“魏黃初七年造”銅弩機等文物中感受真實的三國。市縣博物館為何頻頻“出圈”?最獨特的,就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具生命力的。
這啟示我們,無論是發展文旅還是振興產業,都必須因地制宜,找准自身優長。這裡面,應有認識自身的清醒洞察,有懂得取舍的深厚定力。因地制宜不是好高騖遠,不是看什麼產業賺錢就跟風發展什麼,不是看什麼IP火就模仿什麼,而是踏踏實實將基本盤打得又牢又穩,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高安不僅有精美的元青花瓷器,也是全國最大的縣級建筑陶瓷生產基地,擁有近200家陶瓷生產及配套企業,匯聚了20余萬從業人員。近年來,建陶消費模式改變、市場競爭加劇。面對挑戰,出路何在?
設備智能化、產品高端化、生產綠色化,當地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升級之路。通過配料、施釉、拋光等全生產流程數字化,產品提優增值,優等率由90%提升至95%,損耗率下降25%。一家企業投入1600多萬元完善數字化系統,單位綜合能耗下降31%,碳排放少了,發展路子寬了。
發展日新,山川日新。因地制宜的方法論裡,也包含對時與勢的准確判斷,內蘊與時俱進、自我革新的膽魄勇氣。
人們常說,“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則國家強”。中華文明繁盛的花園中,當有縣域文化的爭奇斗艷﹔中國經濟深厚遼闊的大海裡,少不了縣域經濟浪花的翻騰激蕩。一切從實際出發,找准特點、發揮特長、彰顯特色,做好因地制宜這篇文章,一個個縣域必將更加充滿生機活力。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9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