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化網絡“體量”為發展“增量”(人民時評)

金 歆
2025年02月10日06: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下大力氣突破關鍵技術、核心元器件,同時建設良好的信息基礎設施,有助於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第五十五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社交網絡用戶規模達11.01億人,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10.70億人。飛速發展的互聯網事業,規模最大的網民數量,最具活力的數字社會,蘊藏著關乎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的重要“向新力”。

  產業要發展,供需兩旺是關鍵,市場規模是根基。網民數量多,意味著廣闊的線上消費市場、豐富的網絡應用場景、龐大的數據資源。以電商為例,近10億人的網絡購物用戶規模,支撐起全球第一的網上零售額、移動支付普及率。

  豐富的場景需求和海量的數據資源,也刺激和支持了互聯網應用、人工智能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比如,跨越5000公裡,浙江醫生為新疆患者做遠程機器人手術﹔輕點鼠標,AI辦公助手軟件就將文檔中的數字整理為邏輯清晰的圖表。

  從在線教育到遠程醫療,從辦公助手到工業生產,從政務服務到視聽娛樂,互聯網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賦能千行百業。澎湃的發展動能、廣闊的發展機遇、深厚的創新潛力,靠的都是10億量級的網民規模這片沃野。

  超大規模市場、多元多樣的應用場景,建立在關鍵技術和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信息基礎設施安全可靠的基礎上。下大力氣突破關鍵技術、核心元器件,同時建設良好的信息基礎設施,有助於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近年來,我國一直著眼創新引領,加強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5G基站總數超過419.1萬個,已經實現“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村村通寬帶”﹔初步構建了較為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台、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算力規模穩居世界第二。

  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中國正處在全面突破的前夜。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制度優勢和互聯網規模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將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讓巨大的網民規模持續釋放發展動能、消費潛能,還需要做好互聯網均衡普惠發展。讓農村、邊遠、貧困地區的群眾,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共享互聯網發展的成果,關乎社會公平,也決定著我國互聯網的“體量”能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發展“增量”。“數字適老中國行”活動開展以來,如今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能夠“使用手機應用老年模式”的用戶已接近一半﹔“寬帶邊疆”等行動有序推進,許多邊境縣城已100%實現5G和千兆光網覆蓋。

  無論是建設數字強國還是建設網絡強國,都需要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數字素養與技能涉及教育、醫療、就業等諸多公共服務領域,包括購物消費、居家生活、旅游休閑、交通出行等各類場景,涵蓋家庭、社區、城市、鄉村等多個空間。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無論是勞動者學習就業工作還是數字經濟發展都能受益。

  提升網絡治理效能,加強網絡安全建設,著力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數字化服務體系,我們將共同見証一個活力更加涌動的信息時代,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0日 05 版)

(責編:楊光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