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關於婚育,代際溝通很重要(社會雜談)

吳雪聰
2025年02月08日05: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每逢過年,兒女的終身大事總是繞不開的家庭議題。“有對象了嗎”“啥時候生娃”……親戚在飯桌上的一連串“靈魂拷問”,讓許多年輕人直呼“招架不住”。網絡上,催婚、催生等話題頻頻引發熱議,折射出不少家庭內部“父母催,子女煩”的溝通困境。

  家庭,是婚育的第一單元。在“家文化”濃厚的中國社會,婚育不僅關乎個體幸福與社會發展,更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一個家庭的命運與際遇。正因如此,在家庭內進行有效的代際溝通才尤為重要。那麼,如何改變這場關於婚育的“追與逃”呢?不妨先放下兩代人的差異表象,透視雙方真正的情感需求。

  要溝通,首先要理解初衷。父母究竟為啥要“催”?說到底,大多數父母盼著孩子結婚生子,其實是對孩子能擁有穩定保障的一份希冀與牽挂。老一輩從資源匱乏、社會保障薄弱的時代走來,將婚育視為抵御社會風險的“安全網”,這才希望將自己朴素的經驗復制給下一代。或許,一些父母的催促狀似疾風驟雨,但這恰恰反映出其內心深處,始終渴望與兒女保持情感聯結的那一份焦慮與熱忱。某種程度上說,他們的“嘮叨”和“反復”,可能只是無處釋放的關懷。

  那麼,子女又為何會“煩”呢?其實,許多年輕人並非有意逆反,而是催促的外力戳中了自己的婚育焦慮。兒女何嘗不想讓父母少些費心?但是,“三十必須而立”“大齡不能單身”“適齡就要生子”……這些聲音裡的“時刻表”,對年輕人亦是一種“緊箍咒”。畢竟,相較父輩,現在的時代環境已大有不同。愛情本就是一個復雜的命題,何況婚育還摻雜了經濟成本、關系維系等現實因素。對於那些尚在婚育迷霧中摸索的年輕人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一根驅趕其盲目向前的鞭子,而是一顆允許其適時駐足、等待的體諒之心。

  相互理解,這是代際溝通的第一步,在婚育這件事上,兩代人還需要更多的平等意識。要知道,父母與子女之間,並非是干涉和反抗的對立面。隻有雙方都將對方視為平等的個體,代際交流的有效基礎才能形成。

  平等是雙向的。一方面,長輩不能因為自己有更多的人生經驗,就用一種上位者的姿態去評判、指點甚至命令晚輩﹔要允許子女自己定好盤子、理清路子,讓晚輩感受到關心之切,而不是秩序之壓、規范之嚴。另一方面,子女也不能武斷地給父母的所有經驗打上“落伍”標簽。當沖突發生時,與其沉默和回避,不如主動解釋自己的婚育觀,向長輩適當分享生活現狀,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長輩誤解。父母理解了,催婚、催生的音量自然就小了。

  在婚育這件事上,父母不是鐵板,子女亦非頑石。不同的社會土壤,讓兩代人孵化出了對愛、責任和婚育的不同認知。雖然,代際差異可能是分歧的源頭,但有時亦能轉化為一個家庭達成幸福新共識的契機。不妨多點耐心,讓溝通彌合兩代人的分歧,讓更加健康的婚育觀念保障千萬家庭的和諧幸福。

(責編:袁勃、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