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熱評

人民熱評:防范假借慈善名義詐騙

葉日者
2024年12月20日16:41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慈善事業是惠及社會大眾的事業,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12月18日,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司聯合發布風險提示,以案例介紹了不法分子假借慈善名義實施詐騙的具體方式,並通過解釋法律法規,向廣大群眾進行慈善領域反詐宣傳。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等法律法規的規范和保障下,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全國共登記認定慈善組織超過1.5萬家,是五年前的3倍﹔全國累計備案慈善信托2062單,是五年前的15倍﹔民政部指定的29家互聯網公開募捐服務平台累計為慈善組織發布公開募捐信息超過17萬條,募集資金超過500億元。“人人公益、指尖公益、隨手公益” “互聯網+慈善”等不斷創新的公益慈善形式讓慈善事業日漸融入日常生活。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以“偽善”面目,利用互聯網隱蔽性強、擴散范圍廣、資金轉移快、打擊難度大等特點,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實施詐騙。他們有的通過仿制網站、APP等平台虛構政策文件、假冒客服或群友實施詐騙,有的假借“捐贈返現”“捐贈返利”“配捐”“投流”“公益理財”等名義誘惑群眾,這些不法行為嚴重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損害了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和慈善事業的形象,應予以堅決抵制和嚴厲打擊。

近年來,各地民政部門不斷加強慈善組織檢查和執法工作,配合有關部門依法嚴厲打擊,以規范管理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同時通過廣泛開展“中華慈善日”主題宣傳、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等活動,進一步鞏固發展崇德向善、依法興善的良好局面。

應該看到,在維護慈善事業“清朗”環境的過程中,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面對隱蔽的風險,人民群眾的每一次警覺、每一次審慎選擇、每一次積極行動,都是對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持。一方面,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等誘惑﹔另一方面則是要認識一些假冒偽造技術和手段,提高辨別能力﹔再者是要加強信息核查,在捐贈前可通過“慈善中國”平台查詢募捐信息,在點擊網絡鏈接時注意核實相關信息,發現不法行為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同時,慈善組織也需要承擔好自身的責任,確保捐贈的透明性和公開性。

慈心潤萬物,善舉暖人間。社會各方共同攜手,精心培育慈善事業“土壤”,用好“互聯網+慈善”優勢,讓需要援助的群體能夠通過公益慈善事業獲得支持,讓每一份善意和愛心都能在陽光下充分“綻放”。

(責編:尹深、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