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來論:人工智能賦能生態文明建設
在海拔1500多米的泰山景區登山步道,一款銀白色機械狗成為了特殊“挑山工”負責清運垃圾等工作﹔在黃山,無人機除了能夠運輸物資,還能夠監測鬆林健康,甚至助力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和森林防火。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山川環境治理發生著革命性的變革。
在數字化與綠色化的融合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得以不斷提升。創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正逐步在山岳型景區環境治理與物資運輸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保護自然環境和提升旅游體驗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在名山大川之間,垃圾清運一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除了垃圾清運,人工智能技術在山川環境治理中另一個重要應用就是環境監測與保護。傳統的依賴人力進行環境監測與保護的方式,正在被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等前沿技術所取代。在長江蕪湖段與巢湖,智慧化技術的應用如遙感衛星、無人機、高清攝像頭及人工智能算法等,不僅有效提升了水域管理與生態保護的效率,還為打擊非法捕魚、採砂、監測藍藻污染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人工智能技術使得山川環境治理工作更加精細、高效。通過這些技術的綜合應用,我國水域治理正邁向智能化、精准化的新階段。
也要看到,盡管人工智能為名山大川的環境治理帶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但其應用仍處於探索階段。以機器狗在泰山景區的應用為例,雖然已適應大部分路況,但在坡度特別大的路段仍需進一步提升環境適應能力。這提示我們,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的進行更新迭代,確保人工智能在山川治理中發揮更加穩定有效的作用。
在推動技術應用的同時,我們更需要關注其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如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技術應用的局限性和適應性,技術創新與應用轉化等問題。隻有充分考慮和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人工智能在山川治理中的作用,確保技術進步真正服務於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求。
從泰山到黃山,從長江蕪湖段到巢湖,人工智能正憑借其強大的實時監測與高效處理能力,逐步成為山川環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新工具。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發展與廣泛應用,未來的山川環境治理將會更加高效、智能,為守護綠水青山、促進生態平衡作出更大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