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劉 旭 范憲偉
2024年07月30日06: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彰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既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又闡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要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改革的初衷、過程和結果更加符合人民的期望和需求,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深刻認識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重大意義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社會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緊緊圍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深化改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推動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彰顯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支持,正是因為造福了人民。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正是因為依靠了人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准,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中國人民的事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匯聚蘊藏在人民中的無窮智慧和力量”。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實現物質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會安定、生態宜人,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才能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礡偉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求匯聚蘊藏在人民中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必須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入,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用更多的改革成果來增進人民福祉,使中國式現代化擁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彰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為了誰”“依靠誰”是關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價值取向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實踐充分表明,牢牢把握改革價值取向,確保改革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帶領人民把改革推向前進。隻有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把牢價值取向,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確保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需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釘釘子精神抓改革落實,既要積極主動,更要扎實穩健,明確優先序,把握時度效,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能脫離實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需要全方位、全過程、寬領域、多層次推進各方面改革。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處理好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承諾了的就要兌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要堅持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辯証統一。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下大力氣啃“硬骨頭”,堅決改、馬上改,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同時,又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統籌需要和可能,把增進人民福祉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不能脫離實際,作兌現不了的承諾。

  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改革力度過大或者過小、速度過快或者過慢,都會影響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戰略部署,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既要銳意進取、立說立行、緊抓快辦,找准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制定實施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又要把握大局、審時度勢、統籌兼顧、科學實施,避免急躁冒進,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繼續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舉措全面覆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又要持續在深化上用實勁,突出經濟體制這個重點,著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涉及方方面面工作,要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各類群體,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善於算大賬、總賬、長遠賬,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要抓住重點,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准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從群眾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要認真想一想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麼?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新征程上,改革發展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人民群眾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任務更加繁重。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找准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把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清單轉化為改革的責任清單、任務清單,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實打實為群眾排憂解難,切實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針對性、實效性。

  堅持改革為了人民。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使改革的思路與舉措契合人民群眾的願望與訴求。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時刻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把民意的“最大公約數”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據,實施人民所認同、所擁護的改革舉措,確保改革措施的科學性、公平性和可行性,讓改革更深入、更廣泛地扎根在人民群眾之中,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堅持改革依靠人民。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力量的源泉,也是推進改革的主體。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堅定不移依靠人民群眾,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群眾參與改革的熱情、暢通群眾參與改革的渠道、健全群眾參與改革的機制,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從人民群眾的實踐與智慧中汲取養分,最大范圍凝聚改革共識,最大程度激發改革力量,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注入強勁動力。要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改革政策的依據,讓人民群眾來評價改革的成效。

  堅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民生之計,在於安民、富民、樂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遵循民生事業發展規律,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線,著力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不斷擴大改革受益面,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30日 09 版)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