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解救“困”在網貸裡的年輕人
據《法治日報》報道,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借網貸的年輕人“抱團”組成“負債者聯盟”“負債姐妹”等群組,因為以貸還貸,不少網貸平台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結果越陷越深,欲罷不能。
比起銀行等傳統貸款渠道,網貸平台的門檻更低、放款更快、可貸款額度更高。這些平台為超前消費提供了便利,但因為網貸套路多難清償、隱私泄露及暴力催收等問題,也讓不少年輕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綜合各媒體報道來看,年輕人涉足網貸的原因不一而足,有的是為了滿足個人消費,有的是為了交培訓費用,還有的是為了投資創業……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這些年輕人因為對網貸缺乏足夠了解,同時也缺乏必要的風險意識與理財觀念,最終導致“一入網貸深似海”,在“拆東牆補西牆”中惶惶不可終日。
現代社會,財商是與智商和情商並列的社會交往基本素質。那些“困”在網貸裡的年輕人,暴露出財商的缺失,他們不僅缺少對未來的明確規劃,而且並未學會量入為出。“寅吃卯糧”固然暢快,但“錢到還時方恨多”,手忙腳亂中很容易有病亂投醫,乃至債務纏身無法自拔。以此來看,解救“困”在網貸裡的年輕人,首先就要提高他們的財商——透支消費的錢,終究是要還的,重視財務風險,才能規避財務風險。
當然,讓年輕人“困”在網貸裡的,不只是因為某些人缺乏清醒的判斷和理性的消費,還有某些網貸平台“請君入瓮”的各種套路。從“校園貸”到“現金貸”,再到形形色色的“套路貸”,非法網貸公司大多利用年輕人的心理弱點,以“快速放款”“無抵押”等誘餌吸引他們上鉤,故意模糊借貸實際成本、隱藏其中存在的風險。待年輕人發覺落入圈套,往往悔之晚矣。他們不僅很容易因無法按時還款而陷入惡性循環,甚至還會面臨法律糾紛和信用危機。
根據規定,在申請網貸的過程中,放貸機構必須履行風險提示義務,對借貸產品進行詳盡的信息披露。在正規貸款機構,利率通常會在顯眼位置標明,並為客戶自動計算總利息,方便比較。現實中,貸款利率不透明正是“套路貸”的一個主要特征。除此之外,惡意壘高借款金額、軟硬兼施“索債”等行為,都是“套路貸”的常用套路。對此,不僅需要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擦亮眼睛,更需要相關監管部門重拳出擊。
貸款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公眾的燃眉之急,不能成為某些人趁火打劫的工具,更不能成為不法分子坑蒙拐騙的幌子。面對花樣翻新的“套路貸”,相關部門有必要創新監管方式,加大處罰力度,以強有力的監管維護金融秩序和公眾利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