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賦能,織出新優勢(人民時評)
——傳統產業新觀察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指出“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化壓力為動力、變短板為潛能,強根基、延鏈條,傳統產業大有可為。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聚焦若干有代表性的傳統產業,探討如何搶抓機遇、轉型升級,推動更多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在新賽道上迸發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
——編 者
不懈探索“從無到有”新可能,不斷攀登“人有我精”新高度,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速向先進制造業、高附加值產業邁進
當紡織業闖入新賽道,會跑出怎樣的姿態?
在江蘇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走進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盡可以打開關於紡織品的無限想象:輕薄柔軟的手套,能夠承受機械切割的沖擊﹔醫用防護口罩,在自然環境中能被生物降解,變成二氧化碳和水……作為全球紡織行業集聚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盛澤鎮擁有“從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完整產業鏈。從這裡觀察中國紡織,可以發現新質生產力的活躍因子。
傳統產業開辟出不勝枚舉的新賽道,凸顯了科技創新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推進重點行業設備更新改造,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提質、增效”。紡織是傳統產業,也是舉足輕重的民生產業。我國紡織制造產業能力與貿易規模多年穩居世界首位,堪稱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紡織業的直接就業人口超2000萬,是就業的蓄水池。對於這樣的傳統產業,“不能簡單當成‘低端產業’一退了之、一關了之,而是要推動工藝、技術、裝備升級”,以創新之鑰打開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大門。
應當看到,隨著產業梯度轉移、要素成本上升、價格競爭加劇等,紡織業正遭遇不少傳統產業面臨的共性挑戰,以往那種貼牌代工、以價取勝的老路更難走了。不懈探索“從無到有”新可能,不斷攀登“人有我精”新高度,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速向先進制造業、高附加值產業邁進,是以紡織業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鞏固傳統優勢、鍛造新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聚焦需求,美好生活裡有機遇。我國有14億多人口,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紡織服裝直面超大規模的“剛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審美趣味日益多元,紡織服裝消費趨向“千人千面”。從沖鋒衣、瑜伽褲,到滑雪服、馬面裙,瞄准細分賽道,在垂直領域“深挖一眼泉”,也能創造“長流不竭”的經濟效益。不僅是民用服裝,如今紡織品的產業應用領域大為拓展。從“人造血管”,到航空航天材料,在科技創新賦能、產業融合加速的背景下,紡織業市場潛力廣闊。打開視野,轉變思維,融合創新,就能開拓發展新空間,釋放產業新活力。
補齊短板,轉型升級中挖潛能。我國紡織業產能大、鏈條長、發展集中度不高,創新發展的能力不均衡。例如,截至2023年9月,紡織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為56.5%、數字化設備聯網率為49.3%。無論是研發國產設備,還是改進工藝流程,抑或是優化庫存管理,行業弱項、堵點還有不少。這是不少傳統制造業都存在的短板,也是大家都擁有的升級潛力。借鑒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的經驗,強化問題導向,把“卡脖子”問題當科技創新“突破口”,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定能塑造中國制造的競爭新優勢。
文化賦能,打造品牌延伸價值。一些國際大牌即便將羽絨服賣到上萬元、瑜伽褲標價上千元,在市場上仍然受追捧,印証了高端品牌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漢服唐裝引領流行時尚、國貨品牌廣受大眾歡迎,中華文化影響力正全面提升。借“國潮”之風,用好產品說話,讓好手藝傳承,將時尚元素與傳統文化底蘊融合,培育更多有影響力的國貨名牌,包括紡織業在內的傳統制造業必將更好融入時尚、引領風尚,激活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巨大消費潛力。
隻有落后的產品,沒有落后的產業。瞄准新需求,攻關新技術,引領新時尚,求新求變、乘勢而上,傳統制造業必能歷久彌新,在市場競爭中進一步做強做優,實現高質量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30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