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技藝流傳 文化流芳(中國道路中國夢·與時代一起奔跑)

陳 俐
2024年05月09日06: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如何讓一門偏冷的傳統藝術課出圈?今年春季學期,我把主講的《贛劇藝術鑒賞》課程做了一點調整:把講台變舞台,自己登台演,也邀請同學們上台體驗。沒想到引起熱烈反響,學生拍攝上傳的視頻片段還在網絡走紅,全網瀏覽量近2億次。

  “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戲看﹔雞叫天明亮,還有鑼鼓響。”幾句俚語,形象地展現了從前贛劇受群眾歡迎的程度。贛劇發端於弋陽腔,起源於贛東北地區,融合了高腔、亂彈、昆腔等,屬多聲腔傳統戲曲劇種,風格雅致,於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最繁榮的時候,全國有10個贛劇團。但近些年贛劇面臨著傳播受限、后繼無人的局面。

  贛劇雖是地方劇種,卻有著超越地域的文化魅力。我12歲入行,22歲憑《盜草》《書館夜讀》《夜選戰馬》三出戲摘得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2009年,我應邀參加德國的“古老音樂節”和法國的“第四屆巴黎中國戲劇節”,第一次把贛劇帶到歐洲。讓贛劇登上更廣闊的舞台,我感到非常自豪。贛劇的傳播推廣,不隻在舞台劇場。2010年,我正式成為一名大學老師。從舞台到講台,從演員到教員,身份的轉變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讓贛劇更好傳承下去、傳播開來。

  傳統藝術傳承需要新鮮血液,也需要年輕觀眾。這些年,我們立足於學校推廣傳播贛劇,還嘗試走向大學以外的廣闊天地。2012年,我們推動“贛劇進中小學”活動,在江西南昌10所小學進行試點,並在2014年舉辦“贛劇新苗大獎賽”,嘗試挖掘后備人才。除此之外,我們還承接“高雅文化進校園”項目,每年將贛劇帶進10至20所省內外學校。孩子們看著我們化裝,伸手就能摸到戲服,贛劇變得更加真實可觸。

  時代在變,受眾在變。如何把贛劇傳播到更多年輕人的心坎上?拋掉講書本的傳統模式,從去年開始我嘗試錄制帶劇目賞析和演出示范的視頻課程。今年春天,又開設線下課程,每堂課介紹一出經典劇目。為了上好這門課,老師們為試演同學化裝,並配合現場演出,大家的興致都很高。這讓傳統戲曲可親、可感、可體驗,帶動提升了課堂的“抬頭率”,成就了一門叫好又叫座的課程。這說明,不斷創新呈現形式、善用新媒體新技術,既能增加課堂吸引力,也能為傳統文化傳播添彩。

  技藝流傳,不能隻有流量。如今,越來越多的非遺傳統文化重回人們視野。從根本上講,這源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和熱愛。作為一名教師,我希望以此為契機,帶動更多人關注、了解贛劇,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

  (作者為國家一級演員,南昌大學教授、贛劇文化藝術中心主任,本報記者王丹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09日 10 版)

(責編:胡永秋、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