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既要“留下來”,還要“用得好”(一線走筆)

孟 揚
2024年05月01日07: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改造利用,不僅是一次保養,更像是一次充電,以新內涵驅動,增添了新活力。

  

  帶著一抹懷舊色彩的紅磚廠房、閃亮的“東方紅一號”衛星模型、粗壯茂盛的白楊沿路成行……在充滿現代氣息的高樓大廈環繞中,誕生過“東方紅一號”“神舟一號”的北京衛星制造廠科技園凸顯出一份沉靜。經過修繕改造,這處充滿航天科技元素的工業遺產已成為北京城區西部新的休閑驛站和科技開發園地。

  “參與園區改造,讓我在理念上經歷了從‘開展一個項目’到‘干好一番事業’的轉變。”從項目出發,體現在堅持自身特色、結合社會需求,從本地區產業發展的維度去考量。升維到事業層面,保護工業遺產的情感和責任意識更加強烈。“在修繕整理的過程中,那些帶著歲月印記的遺存讓我對廠史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對工廠肅然起敬。”採訪中,北京衛星制造廠有限公司中關村廠區開發項目負責人張北的“開場白”,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工業遺產的影響力。

  工業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是見証工業發展的“活化石”,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強調“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截至目前,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發布了5批194項國家工業遺產。相比於眾多的文化古跡遺址,我國工業遺產所標識的年代算不上久遠,但這些由物質載體和精神內涵共同組成的工業遺產,不僅創造出了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也記錄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和工業文明時代城市的變遷,見証著科技進步對社會生活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

  從“東方紅一號”起步到“神舟一號”啟航,北京衛星制造廠有限公司伴隨著新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成長壯大。六十余載斗轉星移,主廠區已遷至新址。但沉寂下來的老廠房不是冷漠的磚石、舊設備不是冰冷的鋼鐵,它們依然記憶著航天工作者的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存儲著大國工匠們的精益求精、全力以赴。航天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愛國敬業的企業文化,在這裡可觸可感、鮮活生動。

  看一看衛星模型、“功勛設備”展廳,走一走運星大道,在衛星廣場上數一數從這裡飛赴蒼穹的“中國星”的年輪,一處處工業遺存仿佛是一段段凝固的時間,前行的腳步是上面的刻度。循著航天事業的發展脈絡,可以清晰地顯示著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歷程,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如今,園區運行一年,小有名氣。雖然“修舊如舊”保持著原有的風貌,但改造利用,不僅是一次保養,更像是一次充電,以新內涵驅動,增添了新活力。以衛星模型、紀念碑、展廳以及廠房道路植被等組成的開放區域,以了解航天工業的窗口為內核成為城市休閑生活的新創意。經過修繕的廠房以其高挑空的設計為一些科技企業所青睞,成為激發創新靈感、孕育科技成果的新境地。

  保護工業遺產,不僅要“留下來”,還要“用得好”。通過發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傳承民族精神,講好中國工業發展的故事,工業遺產不僅可以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也可以成為城市景觀中的新亮點,並為未來的發展帶來啟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01日 05 版)

(責編:趙欣悅、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