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保護好、傳承好寶貴典籍版本(中國道路中國夢·奮力跑好歷史的接力棒)

杜澤遜
2024年04月08日06: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七十五載波瀾壯闊,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已踏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今起,本欄目推出“奮力跑好歷史的接力棒”系列評論,回顧滄桑巨變、講述動人故事,與讀者一道激揚奮進力量。

  ——編  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凝聚在可見可感的物質遺存之上,也體現於口耳相傳的故事之中。這當中,尤以存世數量巨大、傳承較為系統的古籍為代表。廣義的歷史典籍版本包括甲骨文、金文、簡帛、石刻、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手寫本、印刷品等,它們具有文物價值,不可再生,卻蘊藏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作為古籍工作者,我的使命就是整理研究古籍,保護好、傳承好歷經滄桑流傳下來的寶貴典籍版本,展現中華文明的血脈和歷史智慧。

  文山書海,泰然浩然。過去,古籍整理工作難度大、研究周期長、呈現度低。如今,身處一隅書齋、飽覽天下古籍成為不少研究者的日常。一系列數據庫,在檢索的系統性、全面性和便捷性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度。以“中國基本古籍庫”為例,該庫收錄歷代典籍1萬余種,約是《四庫全書》的3倍,除支持全文檢索外,還可以切換古籍原版圖像、核對原文。數字技術成果競相涌現、廣泛應用,解決了古籍無法大批量、高速度檢索的難題,豐富了技術手段,縮短了學術成果的生產周期,深刻改變了研究范式與思維方式,讓古老典籍重煥生機。

  新時代以來,我國古籍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古籍保護方面,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從2012年正式全面開展,到2020年基本結束,基本摸清了我國的古籍“家底”﹔出土文獻方面,上海博物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安徽大學收藏的戰國、西漢簡牘,湖南圖書館藏馬王堆出土簡牘等,都得到大規模系統性整理出版﹔海外古籍方面,《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選刊》、“全球漢籍合璧工程”等碩果頻出……古書如玉、紙壽千年。面對浩如煙海的古籍,我深感古籍工作永遠在路上。保護好、傳承好這些穿越歷史塵煙而來的珍寶,才能讓蔚為大觀的中華文明更好綻放光彩,鑄就新的輝煌。

  古籍保護、古籍整理、古籍出版、古籍普及推廣……新時代的古籍工作,呼喚著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如何培養優秀的古籍整理人才?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推進基礎古籍深度整理出版”。以此為基點,展開人才培養工作,是一條有益路徑。高校應優化古籍學科專業設置、完善古籍人才評價標准,培養學生看原典、讀古注的良好習慣,推動學生充分理解古籍的深厚內涵。學生應積極鍛煉校勘、訓詁等相關專業技能,豐富學術研究的“工具箱”,主動承擔起入古出新的學科責任。學科與人才“雙向奔赴”,有助於推動新時代古籍工作再上新台階。

  典籍從歷史深處走來,向更廣闊處生長。近年來,技術賦能和大眾化傳播,讓普通受眾走近古籍有了更豐富的途徑,不少運用相關元素的文創產品走紅走俏,更多沉寂千年的古籍得以“活起來”“火起來”。這讓我們古籍工作者頗為欣喜。學其“形”,更要悟其“神”,應深入挖掘古籍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使之走進大眾心中,潤澤人們心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考察時強調:“把自古以來能收集到的典籍資料收集全、保護好,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推進古籍事業高質量發展,是歷史的呼喚、現實的需求,更是面向未來的文化建構。乘著浩蕩的時代東風,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沃土,希望我國古籍事業能結出更為豐碩的學術果實,為賡續中華文脈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文史哲》雜志編輯部主任、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本報記者陳世涵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8日 05 版)

(責編:楊光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