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多一些和博物館的深度接觸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叮囑廣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方寸之間覽千年。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近年來,博物館成為各地最熱門的文化場所之一,參觀博物館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豐富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漫步博物館,如同進入了時光隧道,走進了歷史的長河,不經意間會產生一種不易察覺的奇妙共振。回望過去一年,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開館,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考古取得新突破,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等水下考古取得新成果……每一件文物都閃爍著歷史的光芒,是對古人想象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見証,我們目之所及、皆是驚嘆。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博物館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文明交流互鑒有重要意義。2022年,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90%以上的博物館免費開放。一場場沉浸式主題展,利用虛擬現實、全息影像、3D互動等高新技術,打造智能互動體驗展﹔掃描每件展品對應的二維碼即可“雲”聽講解……各地博物館使用文物數字化技術,用現代科技帶動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說話”,激發觀眾對文物和歷史的興趣,讓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獲得高度的歷史自信。透過一件件精美文物,人們更加珍視文脈的賡續綿延,讓“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的答案更加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不少年輕人踴躍打卡紅色博物館。我國紅色資源豐富,遍布大江南北。據統計,全國革命博物館、紀念館有1600余家。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達3.6萬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這些紅色文物,在戰火紛飛中保留下來,作為特殊的歷史積澱,向今天的人們述說著不凡的歲月。從黨的一大會址到黨的各個重要革命根據地,從北大紅樓到武漢“二七”革命紀念館,從段煥競、李珊夫婦的兩張“七大代表証”到河北冉庄地道戰紀念館中當年民兵們自制的一門榆木大炮……年輕人在接受革命精神洗禮的過程中,重溫當年的一次次艱難求索,是一種親歷、一種觸摸,更是一種交融、一種對話,汲取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博物館真正成為“行走的課堂”,給孩子們帶來了無止盡的探索。當前,我國一些地區中小學在積極探索把課堂“搬”進博物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再只是走馬觀花地看熱鬧,而是學會了看“門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提升人文和科學素養,在探尋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熱愛,並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
文物常看常新,博物館要經常參觀。搞好博物館事業,不斷加大文化產品供給,注重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時尚創意相互融合,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人民群眾得到心靈上的持續滋養,這是博物館和觀眾的“雙向奔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