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以紅色資源滋養“大思政課”
《革命文物映初心 紅船起航高校行——行走的思政課》《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新時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課社會實踐活動》《劉公島開學第一課》……隨著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示范項目名單、精品項目名單公布,一批革命文物資源與“大思政課”建設深度融合的優秀成果,將有效發揮革命文物的社會教育功能,推動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與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融合發展,切實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走深走實。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這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在思政課教學中用好用活革命文物,將革命文物資源轉化為思政課教學資源,對於提升育人效果,引導新時代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且現實的意義。
傳史育人,依托革命文物資源優化內容供給,使得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是用好紅色資源、開好“大思政課”的重要方式方法。數據顯示,全國有3.6萬多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的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這些革命文物是歷史的記錄者、承載者,無聲講述著“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精神密碼。這些紅色資源,為思政課鑄魂育人提供了豐富滋養。通過一件件珍貴文物,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烈的故事,開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進而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這樣的資源寶庫,不僅要在思政課上真正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而且要發揮強大價值引領功能。
挖掘、運用好革命文物的思政元素,既能豐富課堂內容,也能創新教學方法。從示范項目、精品項目的名單中不難發現,思政課的課堂不只是在教室內,也可以走出去、活起來。比如,有些學校與革命場館開展共建實踐,探索現場教學、主題活動、志願服務等活動,讓“紀念館裡的思政課”更加生動、“行走的思政課”品牌更為亮眼﹔還有的紀念館、博物館專家及講解員,作為兼職教師,進學校參與思政課教學活動。這些形式多樣、參與多元的教學活動,不僅把多方力量匯聚起來,更是以創新的工作載體、內容載體,提升著“大思政課”的實效性。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與現實結合起來,與紅色資源融合起來,這對廣大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期待。面向未來,一方面要搭建好平台,暢通學校思政課教師到紀念館、博物館交流培訓的渠道,支持高校加強本地革命文物資源研究闡釋和活化利用﹔另一方面要培養好隊伍,推動思政課教師深入學習革命文物承載的歷史文化知識,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育人價值,並結合革命文物,針對不同學齡的青少年,設計不同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方式,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用好紅色資源,發揮好思政課教師的能動性,不斷強化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效果,就能讓“大思政課”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觀文物、學歷史、悟精神,是開好“大思政課”,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紅色種子”的有效之舉,也能起到耳濡目染、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各級教育、文物主管部門需進一步強化工作協同,推動系統構建館校全方位實踐育人共同體,用好用活紅色資源,上好上新“大思政課”,必定能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說服力、吸引力,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