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觀點專題>>2023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

蔡闖:堅守思想文化大報評論特色

光明日報社評論部主任 蔡闖
2023年10月07日09:20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光明日報社評論部主任 蔡闖

光明日報社評論部主任 蔡闖

新的信息交互方式、新的觀點傳播場景,為主流媒體評論帶來了共同挑戰與機遇。挑戰在於,我們的觀點必須即刻生產、實時互動、與眾多觀點競爭讀者的認同﹔機遇在於,正是在應對這個挑戰的過程中,我們得以超越以往的先賦性條件,審思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提升自己的觀點辨識度,探索在“實戰”中磨礪出具有政治意識、價值導向、人文態度的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的賀信中強調,“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守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堅持守正創新,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賀信精神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覺到,“堅守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正是光明評論把握定位、延申特色的關鍵所在,對我們的內容策劃、生產機制、傳播方式有著深遠指導意義。我們在落實中主要圍繞幾點進行了探索。

提升文化質感。互聯網傳播中,“跟帖”“彈幕”“刷梗”是常態,系統性是稀缺的﹔“實時”“剛剛”“即刻”是常態,歷史感是稀缺的。這種稀缺,正是主流媒體思想性評論充分發揮優勢的地方。因此,針對光明日報重點評論品牌“關銘聞”,報社新一屆編委會提出了新的寫作要求,即:受眾關心的好主題、上下鉤探的大歷史、旁征博引的妙哲思、激情昂揚的亮基調、言辭清麗的好文筆,要求從主題、論証、引用、文採各個角度整體提升重點長篇評論的形態。從2021年以來,我們先后撰寫推出了十多篇“關銘聞”評論,無論主題是政策選題還是輿論焦點,每篇都力爭達到編委會要求的文化質感。評論網絡傳播效果良好、讀者互動質量很高,還有專家撰文點評,“文件解讀,‘關銘聞’也可以詩意盎然”。這些來自互聯網的聲音,進一步增添了我們對文化質感四個字的信心。

激發學理優勢。注重評論的思想性與學理性,既是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所在,團結聯系服務知識界的使命所在,也是光明評論在全媒體傳播中的競爭優勢所在。擔當使命、挖掘優勢,光明評論形成了與知識界、理論界長期聯系溝通的傳統。策劃選題必先經過學界調研,請他們為我們的評論出選題、給我們的論証提角度﹔撰寫重點評論必先經過專家採訪,以他們的思想高度、專業深度突破評論員自身的知識結構。近年來,圍繞黨的創新理論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如“兩創”“兩個結合”“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等,我們陸續推出學理性評論百余篇,每月都有專題策劃評論,依靠內容的專業性在新媒體端凝聚和塑造了一個穩定的讀者群體。

形成傳播特色。在全媒體時代形成穩定輸出原創觀點的能力,是評論引導能持續、可持續的保障。而這種穩定的輸出能力,需要建立在融合生產機制基礎上。為此,近年來我們探索形成了報網端微一體化的評論策劃、寫作機制,形成了24小時動態響應的全媒體生產流程。新媒體各個“工種”和評論生產不斷發生碰撞,激發出新的創意,視頻類評論、海報式評論、漫畫類評論、虛擬主持人小明說評論開始陸續在光明評論矩陣中出現。探索這個機制,一方面意在保証各端口評論在思想、觀點、價值上的統一,做到以精對新、以深對淺、以准對快、以穩對變﹔另一方面意在自我錘煉——習慣在對話中表達觀點,習慣互聯網觀點的呈現方式,習慣在原生態的輿論場中摸爬滾打,尋找共情點和同理心,從而形成一種新媒體意義上的有效表達。

“自古詩人磨不倒,一樽大笑謝陽侯”。與其說全媒體時代帶來的是挑戰,還不如說是一種賦能,賦予了我們用創新形式光大價值、彰顯特色的機會,賦予了我們馳馬試劍的新場景、新空間。一方面“守正”,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歷史大勢、立足精准定位,一方面“創新”,探索多樣化傳播、彰顯差異性優勢,主流媒體評論一定能在全媒體時代發揮出更大的引領力、影響力。

(責編:孟哲、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