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財評:打擊“假冒國企”,維護市場應有的健康生態

李克濟
2023年07月26日08:55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甘肅某公司在逾300億元的招標項目中假冒國企子公司身份被拆穿﹔中信集團列出18家“假中信”公司的名單﹔國家電投發布《關於不法企業假冒國家電投集團所屬子公司有關情況的嚴正聲明》……近日,多家知名國企央企近日遭遇“李鬼”。假冒國企現象為何產生、如何治理,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21年以來,國資委開展打擊冒牌央企專項行動,已分三批公布了共計823家假央企。梳理分析這些假冒國企,不難發現,它們大多打著“中”“國”等字樣瞞天過海,招搖行走在全國各地,主要涉及行業包括建筑施工、房地產、能源、投資、石油化工、交通運輸、醫療健康等央國企相對較集中的領域。違規套用“央企”“國企”名稱,顯而易見,這些假冒國企的目的是為了在企業融資、項目用地、投資合作等方面獲取便利和利益。這不僅損害了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利益,讓真正的國企在不知情中背了鍋,更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必須承認,治理“假冒國企”存在發現難、鎖定主體難和處理成本高等問題。比如,我國對公司設立及變更登記主要採取形式審查(注:即審查申請材料是否齊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但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不作審查)。如果缺少實地的盡職調查,假冒企業提供虛假材料進行虛假登記就容易有空可鑽。再比如,大型央國企通常層級架構復雜,使得許多假冒國企的行為具有極大隱蔽性。因此,治理“假冒國企”亂象,需要監管部門、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等各方共同發力、形成合力。對監管部門來說,應該保持利劍高懸的監管態勢,必須讓假冒行為付出沉重代價﹔對國有企業來說,一定要保持信息公開,暢通投訴渠道,假冒國企行為一旦關聯自己,就應立即公布權威信息,避免其他各方受騙﹔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應該增強辨別力,在企業登記、投資合作時多做實地的盡職調查,比如:直接向“國企”在上級管理機構求証。

“假冒國企”違反了國家法律法規,破壞了市場正常秩序,侵害了合法企業的正當權益,也敗壞了央企國企在社會上的形象。有關部門應該及時採取必要措施,徹底清理這一“毒瘤”,並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正本清源,維護市場應有的健康生態。

(責編:庄紅韜、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