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敏飛
4月17日,中國科協發布了一份《科技部關於開展2018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要通過開展優秀科技工作者事跡報告會、科普講座、院士專家報告會、專家科普知識巡講、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科普惠農、科技助力精准扶貧工程等活動,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經濟建設、科學普及和社會服務等,讓科技工作者在服務奉獻中體現自身價值。
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要常提常新。因為,當下封建迷信在一些人的想法裡,仍然揮之不去。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部分人認為“神明”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種心理,遭到了一些別有用心者的利用:據報道,在四川省廣元市的一個村子內,一名農民聽從“巫醫”建議,將患病妻子放在蒸汽上治療,結果妻子被活活燒死,事后這位“巫醫”卻逃之夭夭﹔有一對來自湖南省平江縣的夫妻,利用迷信以“念經、點香、畫符、消災”的手段詐騙農村老人,騙取錢財十萬余元。正是因為科學知識的匱乏和科普觀的缺失,受害者給了不法之徒以機會,不僅造成了自己的財產損失,還可能帶來生命的威脅。
當前的科普的宣傳方式依然有些單一,各種文化牆上出現的科普常識雖然隨處可見,但很多科普的內容一成不變,一些迷信騙人害人的事情則在不斷升級。需要看到,老套的科普宣傳方式早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科學普及,要在保障知識科學性的基礎上,大膽地創新內容和形式。
科普工作,絕不是對已有科學知識的簡單復述與通俗化那麼簡單,社會需要的是高質量的科普活動,這樣的科普價值高,影響程度深廣。科普宣傳不是宣傳了就行了,必須要能取得實際效果,這就需要在科普宣傳上下功夫,比如探索運用科普游戲等手段,打造短視頻、動漫等進行科普。
最近一段時間有一些人利用封建迷信害人騙人的案例,就要及時根據案例來宣傳,這既是宣傳方式的一種創新,也會讓受眾更能接受。此外,在“互聯網+”時代,科普宣傳還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的傳播路徑,讓宣傳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創新科普宣傳方式,加強科普針對性,破除封建迷信才會變得更加可期。而這,也應該成為科技工作者以及相關領導深入思考的問題。因為,科普宣傳與封建迷信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隻有科普宣傳做得足夠好了,封建迷信才會無處藏身。(龍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