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在交流互動中顯示文化魅力

戎麗娟

2018年05月14日08:2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在交流互動中顯示文化魅力

  近期,一名美國高中生的畢業舞會照片在網絡上引發熱烈討論。有人點贊,也有一些網友指出這名女生身穿中式旗袍是一種“文化挪用”,其中一個名叫杰裡米·林(Jeremy Lam)的網友說:“我的文化不是你的……畢業舞會晚裝。”該言論在網絡上引發熱議。

  文化沖突事件向來是新聞的好素材,也是最容易引發廣泛參與的爭議性話題。不過,這件事情卻有些讓人匪夷所思,美國女孩怎麼就不能穿旗袍了?

  一件小小的旗袍卻被引來如此激烈的爭議,實在令人意外。但是,一些爭議的言論裡布滿了“文化挪用”“消費主義”等似是而非的“大詞”迷霧,反而模糊了事情的本來面目:一名高中生因為喜歡旗袍而選擇在畢業舞會上穿著,這本身沒什麼不可理解之處。而那些無限拔高其背景含義的詞匯,反倒有些令人不解。

  很多看似復雜的問題,回到常識就會簡單很多。文化是一種精神產品,沒有誰可以將某一種文化“據為己有”,也沒有誰可以“禁止”他人使用。就以旗袍為例,眾所周知,旗袍盛行於20世紀前半葉,它與滿族旗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近代逐漸成為具有標志意義的中式衣著,同時也受到西式剪裁的影響,產生了海派旗袍等類型風格。單從旗袍本身的演變歷史來說,恐怕也離不開文化交融的背景。

  而我們今天所穿的衣服,主流也是以西方服飾為基礎演變過來的。如果有人大喝一聲:“不許穿我們的衣服”,是否也會有些突兀?

  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世界日益成為“地球村”的今天,若繼續用封閉狹隘的心態去對待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無論是拒絕理解他者還是拒絕他者接近自己,都是一種抱殘守缺。文化的生命力在於交流和互動,固執的自我封閉,帶來的往往是落后和衰敗。

  即使是在學術界,所謂的“文化挪用”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概念。所以,與其執著於這些看似新潮的概念,不如捫心自問,當我們看著這個美國姑娘穿上旗袍時,有被冒犯的感覺嗎?如果沒有,那答案就不言自明了。更何況,外國人穿旗袍,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國際高端秀場,許多大牌設計師們也常常在設計的流行服飾中融入旗袍元素。中西文化元素的碰撞,往往能催生令人驚喜的作品。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廣度與深度已今非昔比,近些年不難見到外國人穿旗袍、唱中文歌和背誦漢語古詩。我們從中感受到的,想必不是冒犯或是什麼“文化挪用”,而是來自異域的友好示意。

  中華民族本來就是一個海納百川、胸懷寬廣的民族。幾千年來,我們一方面在不斷吸納著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貢獻著自己的文化成就。在交流和互動中,文化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顯現。

  進入現代社會,抱持寬容、開放的心態,是對我們文化魅力的最好注解。自我封閉、對他人抱有拒斥甚至敵視的心態,事實上是一種弱者心態。在中國已走向世界的今天,這種心態難免有些不合時宜。文化從來不是空中樓閣,每一個人的踐行和發展,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所以,與其非議美國女孩穿旗袍,不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學習理解自己的文化,展現仁義禮智信的中華風貌。

  (作者:戎麗娟,系江蘇廣電荔枝銳評主編)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