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后,外交部和國家旅游局高頻發出的“因為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暫勿前往馬爾代夫”的提醒,戴先生向途牛旅游提出終止出行的要求,然而遭到途牛旅游的拒絕。最終馬爾代夫之旅未能成行,戴先生被途牛以“違約”為由全額扣除3.6萬元的團費。
途牛客服並稱“馬代政府發文,保証游客正常出游不受影響。”不聽外交部的旅游警示,卻信馬代政府的安全發文,不知道途牛的屁股坐到哪邊去了。面對途牛極力勸說游客出行這樣的回復,隻能說途牛你真牛。可事實上,如果真出了問題呢?誰來保護中國游客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途牛這種賊大膽,是不是抱著“出了事肯定有國家照顧”的心理?
去年,輿論一致聲討中國游客的任性,而如此看來,在任性游客背后還有更任性的商家,這種任性比個別游客的安全意識淡薄更可怕,因為這已不是個體行為,類似於途牛這樣的OTA(在線旅行社)平台,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游客。這已經不是國家旅游局第一次因地區突發事件發布安全提醒。而受到影響的旅行團是否可以因此而不退費用呢?
馬爾代夫國內進入緊急狀態,對於中國公民原計劃的出境旅游事宜屬於不可抗力因素。按照出境提醒的級別暫勿前往、謹慎前往和注意安全來區分的話,目前已經屬於高級別提醒。而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對於實際已經發生的費用,商家負有舉証責任,如果不能加以合理証明費用已經實際發生,那麼這些費用都應當退還給旅游者。
同樣因為“不可抗力”而無法如期出游馬爾代夫,不同的游客獲得的“待遇”也相差懸殊。在不可抗力的因素之下,面對造成的損失由誰來承擔?承擔多少?對於旅游公司來說,似乎依據的不是國法行規,而是靠各自的的良心了。春節是國人外出旅游高峰期,除了馬代有安全警示,其他地方也有遭遇地震等,3·15網站上,也收到多起此類針對OTA的旅游投訴,行業監管部門是否應該站出來說句話?而對不顧外交部提警告,繼續忽悠中國游客前往危險旅游目的地的商家,是否可以進行相應的懲罰和“黑名單”制度?
外交資源是有限的,公共資源也是有限的。每個公民和企業都應摒棄對資源無規則的擠佔與消耗,認真接收外交部和職能機關的旅行提醒,從而最大限度地規避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