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還必須從思想深處轉變工作理念,提高崗位責任意識。同時,對服務效率低下引發群眾強烈不滿的部門與人員應嚴肅問責、從嚴治權
機場、車站安檢口,旅客排成長隊﹔醫院挂號口、取藥口,患者、家屬摩肩接踵﹔銀行網點窗口、水電氣交費口,市民列隊翹首……在“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的當下,與“馬上就辦”“隻跑一次”等政府辦事方式相比,一些公共服務行業卻“風光依舊”:“開半扇門、關半扇門”,開一半窗口,關一半窗口,讓前來辦事的群眾止步於“一米線”前(2月26日《半月談》)。
公共服務“開半扇門、關半扇門”,開一半窗口,關一半窗口,確實是普遍現象,公眾對此已司空見慣。手續明明不麻煩,卻因開放的辦公室或窗口較少,導致老百姓要耗上大半天等候,有時大半天等候下來,還辦不成事﹔明明可以耐心交代或解釋,卻因實際服務的工作人員較少,而不願或無暇交代或解釋,導致老百姓感覺雲山霧罩,辦事材料一次兩次三次都補不齊全,來回跑了不少腿,說了不少好話,浪費了許多時間。當然了,也因開放的辦公室或窗口較少,一些正在提供服務的工作人員在口渴了、內急了、肚餓了等時,不得不用“暫停服務”,將排隊等候辦事的群眾晾在一邊。
公共服務中的“半扇門”現象,說穿了呈現的是“一邊是群眾排長隊,一邊是服務能力閑置”。公共服務部門與機構倒是輕鬆了,可辦事群眾卻會深感辦事慢、辦事難、辦事煩。比如有辦事群眾曾對媒體說,辦事“不明白”,再遇上人家“不解釋”,辦事也就“不順利”,這樣辦事真“磨人”。在“磨人”之時,“半扇門”現象還會損害相關部門與服務機構的形象,推卸公共服務職責。尤其是對於一些行政服務部門而言,既然已經承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理當讓老百姓在更少的時間、更簡便的程序之下辦成事、辦好事。這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公共服務“半扇門”現象仍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變種,屬於“門好進、臉好看、事難辦”。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整治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雖在逐漸減少,但在某些地方卻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以“開半扇門、關半扇門”,開一半窗口,關一半窗口,來繼續追求自我的輕鬆甚至保持慵、懶、散、慢、混、拖、卡的局面。明明可以甚至應當馬力全開,他們卻選擇半開,明明人滿為患,他們卻任由老百姓排長隊。門難進、臉難看了嗎?沒有!實際上,服務效率還是與原來一樣,群眾並沒有從作風整治中有切實收獲和感受。
如何化解公共服務的“半扇門”現象?對於行政服務部門而言,簡化流程、改善手續只是基本要求,工作人員還必須從思想深處轉變工作理念,提高崗位責任意識。同時,對服務效率低下引發群眾強烈不滿的部門與人員應嚴肅問責、從嚴治權,倒逼他們在面對排長隊的群眾時不再冷眼旁觀。此外,還要依托“互聯網+政務”,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交通、銀行、醫療、水電氣暖等服務機構,應當引入競爭淘汰機制,打破壟斷和地方保護,以此倒逼服務意識落后、服務質量低下的機構進行整頓提速,真正實現通過打開“一扇門”,給群眾開啟“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