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農業部派出督導組赴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專項督導。轉基因玉米種值問題浮出水面,共有7家單位違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規定,被農業部辦公廳通報處理。主要問題是開展中間試驗未向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報告。
這幾家單位違反規定,自作主張,偷偷摸摸地干,看中的是轉基因的潛力,下的是轉基因未來的賭注。傳統育種技術已經到了能力的極限,幾大糧食作物基本上已經到了增產的天花板。水稻畝產已經破1000公斤,未來哪怕有新的紀錄產生,提升的幅度也是非常有限的。轉基因則打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比如,把植物抗病基因移植到糧食作物上,可以避免農藥的過度使用,固氮基因則能節約化肥,而一些光合效應基因則能提升光合作用效率,大幅提升單產。這些基因靠自然進化,可能幾千年幾萬年都未必能成功。
從這個角度說,轉基因無疑是未來的亮點,也是希望所在。它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值得研究。全世界都在研究,中國當然也需要跟上這樣的步伐,以免落后,受制於人。我們需要以科學的精神面對轉基因,一味地禁止、反對並不是科學之道。
對於這一點,隻要曉之以理,社會並不難達成共識。轉基因不是不能做,但必須排除安全的風險。一個當然是轉基因作物的優勢基因一旦流失出去,可能造成生態災難,轉基因可能在未經安全論証的前提下轉移到傳統作物身上。一旦疏於管理,它們的“特效基因”也可能轉移到其他野生類似物種上,有可能將把這些野生植物也變成能抗虫抗病的“超級植物”,從而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更讓人放心不下的還是轉基因作物本身的安全問題,植物演變的歷程是長時間,經過實用檢驗的,盲目加入是否安全,確實是個未知數,這也是一些人談轉基因色變的根本原因。
轉基因作物的這些特點,以及社會的接受程度都決定了:開展轉基因研究,需要謹慎再謹慎一些,需要遵循嚴格的規范,在嚴密的監管下進行,更需要經過大量的實驗才能推向市場。像農業部此次通報的這些情況,就非常讓人擔憂。一些企業試驗基地具備安全控制措施和控制條件,可能問題不大,而一些企業連這樣的安全條件都不具備,出問題的概率就很高了。
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批,誰來確保安全?誰來監管企業的逐利沖動呢?育種單位可以拍著胸脯保証,但社會不可能將安全建立在企業自律的基礎上。積極研究,謹慎作為,該是各家育種單位的必須遵守的原則。不能隻顧自己的利益而忽視了社會的利益。
對轉基因的擔憂更是對治理能力的擔憂,前幾年的黃金大米事件就是這樣,稀裡糊涂地進來了,一些人不明所以地吃了,這樣的事自然會令人對轉基因的事心生警惕。農業部此次通報的這些單位,之所以不報告,無非是想逃避監管,盡快出成果,可是這樣一來,就犧牲了公共安全,自然不能縱容。多一些規矩,放慢一點步伐並不是壞事。
本報評論員
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