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死亡不是失敗,過度抗拒死亡才是

陳作兵

2017年12月11日08:18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死亡不是失敗,過度抗拒死亡才是

不久前,在急診室碰到這麼一個病例,引起了我再次對現代醫學的反思。一個95歲的老太太,胃部腫瘤晚期,因病情惡化前來急診。值班醫生明確告知家屬老太太的病情,老太太的幾個子女聚到急診搶救室的走廊商量后,明確表示,一定要全力搶救,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一系列治療措施多管齊下,老人氣促沒有明顯改變,但終於恢復了心跳,送到重症監護室進一步治療。

這一幕幾乎每天都在急症室反復發生著,對我這個有十多年急診一線經驗的醫生來說,是太熟悉太平常的一件事情。我沒有去進一步關注老太太病情的進展,但不外乎兩種結局:或者在監護室拖延幾天或者幾周后,花費了大量醫療資源后仍然救治無效死亡了﹔或者這次被“現代醫學”成功救回,幾周或者一兩個月后,95歲高齡老太太又被推送到急診搶救室,重復著前面搶救的一幕。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最終有一次,這個老太太會在重症監護室裡因為“救治無效”而宣告死亡。

不管哪種結局,如果以死亡作為評判我們現代醫學的標准,那我們的醫學始終是失敗的,沒有一個人可以依靠現代醫學而長生不老。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生老病死,就如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的客觀規律,誰如果違背這個規律,也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死亡是上帝給人類最好的禮物”,隻有在死亡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秦始皇沒有逃過,喬布斯也沒有。在我印象中,能逃過死亡的,隻有在生死簿中勾銷的孫悟空,呵呵。

救死扶傷一直是我們現代醫學的一個目標和宗旨。現在應該到了反思現代醫學的時候了。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人的全部尊嚴在於思想。現代的西醫,如果缺乏文化和人文精神,隻能越走越遠。各種人工智能,各種臟器的替代機器,甚至剛剛引起爭論的“換頭術”,現代的西醫是否已經過分注重於技術,而忘記了醫學初衷是什麼呢?“我們走的太快,是該停下來等等自己的靈魂了”,我們不能走得太快太急,而忘記了出發的目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大約也是這個意思吧。

幸虧國家的高層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在去年召開的國家衛生健康大會上,對以往的醫學模式進行了反思,醫學的模式必須以“健康”為中心,而不是以往的以“疾病”為中心。

感謝現代醫學,把人類的人均壽命延遲了幾乎整整一倍,讓我們能有更充裕的時間來享受自然賜給我們的一切東西,包括陽光、鮮花、還有親情。但也正是現代醫學,使我們人類變得越來越狂妄,忘記了任何生物都有凋亡的客觀規律,忘記了任何生物壽命都有一個極限。2016年10月,揚·維吉小組在《自然》上根據蛋白、核酸等特效預測,人類壽命的上限是115歲。也正是現代醫學的狂妄,讓我們忘記了自然死亡,覺得任何死亡都應該是“因病救治無效”,都理所當然應該帶著氣管插管,吸著氧氣,死在重症監護室床上,讓我們忘記了一種叫“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或者“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的生死觀了。

我一直認為:死亡不是現代醫學的失敗,過分抗拒死亡才是。

(作者為浙醫一院副院長、浙江大學醫學院康復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