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拆除學生宿舍窗帘管住不等於管好

熊丙奇

2017年09月26日08: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拆除學生宿舍窗帘管住不等於管好

  即便“管好”了學生,一旦離開外在約束,缺乏自主性的學生更容易失控。不少大學新生就存在自主管理、自主規劃意識缺乏的嚴重問題。

  有網友近日發微博吐槽稱,南寧市第二十六中學五象校區拆除宿舍所有窗帘,不允許學生對窗口做任何遮擋,導致整個宿舍變得一覽無余。該校區秩序隊隊長黃錦華回應稱,拆除的窗帘僅為靠走廊部分。此舉有利於管理學生,規范學生作息,保障學生安全。

  對於該校拆除學生宿舍窗帘的做法,家長的意見並不一致。相當一部分家長贊成學校的做法,這些家長和校方的解釋差不多。首先是,窗帘並不是全部拆除,只是靠走廊的拆除,隻有走在樓道中才能看到宿舍內,學生的隱私不受影響﹔其次是,拆除窗帘,目的是方便宿舍管理員老師監督學生按時睡覺,防止學生躲在被窩裡偷偷玩手機、看雜志、閑聊。

  但是,有一些網友表示不解:就算隻拆掉靠過道的窗帘,也會給學生帶來不便。誰說隻要不被樓外的人看到,就不侵犯隱私?異性之間需要保護隱私,同性學生之間同樣有隱私的界限。

  學校當然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但這應該通過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以及推進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實現。隻有教育引導學生尊重他人權利(不打擾他人休息),學生才會走向獨立、自主。即便“管好”了學生,一旦離開外在約束,缺乏自主性的學生更容易失控。不少大學新生就存在自主管理、自主規劃意識缺乏的嚴重問題。

  可是,很多家長也希望把孩子的一舉一動置於自己的視線之內。就是在家裡,有的家長也會偷看孩子的日記,想辦法看孩子手機的聊天記錄。因此,獲得不少家長支持,學校就有了底氣。此前,還有中學在學生宿舍的門上開一個洞,也是用於老師“查寢”,雖然輿論質疑這侵犯學生的隱私和人格尊嚴,可也得到家長的力挺。開洞和拆除窗帘,背后的教育管理邏輯是一樣的。

  長期習慣於這種管理模式的學生,也覺得拆掉窗帘便於老師“查寢”沒什麼不好,另外,反對這種做法的學生,很可能被質疑是不是自己就想躲在窗帘后偷偷摸摸“干壞事”,如果自己按時就寢,上床后不看雜志、不玩手機,還怕老師“查寢”嗎?

  如此看來,即使征求家長和學生的意見,這項措施也會通過。但是,隱私權是學生基本的人身權,不能通過“一人一票”的方法來剝奪。

  眼下,基礎教育盛行“圈養教育”,這種“圈養”會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按教師和家長的意願,實現功利的教育目標。但是,這不利於學生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成長。在長期被“圈養”(監督、監控)的環境中成長的學生,缺乏獨立性、自主性不說,還會形成很強的表演性人格(即在老師、家長面前努力裝出老師、家長喜歡的模樣),這是嚴重的心理問題。任何教育的出發點,都不能沖著學校“好管理”。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