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有誰考慮過清華受處分學生的隱私權嗎

胡波(大學教師)

2017年09月08日07:4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有誰考慮過清華受處分學生的隱私權嗎

  提到“婚內出軌”“偷窺女廁”,這類社會花邊新聞很容易吸引眼球。然而,花邊新聞要是和“清華大學”聯系起來,那就更容易引爆輿論了。畢竟,公眾一向對清華寄予了厚望。

  不妨談一談網上流出的那一份處理公告吧。這份公告其實並無特別之處,國內凡是接受過十幾年教育的,對此都已經司空見慣。公告中有11名研究生受到處分,其姓氏被保留,名字則隱去,性別、民族、年齡、學院、年級、就讀的研究生類別,以及犯規的相關細節一覽無余。外人當然不知道這些研究生具體是誰,但是,當事人所在院系的研究生同學、朋友、老師,總能對上號,猜得到是誰。

  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筆者倒以為,那些為清華點贊、夸清華信息公開透明並借此呼吁大學寬進嚴出的,可不可以先暫停下來,換位思考一下?作為大學管理者,自己學生中間發生的“婚外情”“偷窺女廁”之類的“丑事”,你會願意如此開誠布公地向社會詳細地披露嗎?再從那些被處分的學生的角度來想想,明明已經受到了學校的處分,為什麼還要被張榜公布,放到網上去接受全國人民的“道德審判”?

  清華之所以把公告只是發在內網,就是不願向社會完全公開,因為處分學生是家務事,更何況也沒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但是,偏偏在手機可以隨意截屏的時代,內網和外網之間的界限很容易消弭,而且之前已經有了這樣的先例——有些單位不適合公開的內部信息流出,所引起的社會輿論讓人始料未及。況且,總有好事者看熱鬧的不嫌事兒大,隨隨便便就把內部信息放到外網。

  筆者不禁想起國外兩所大學對學生作出處分決定的案例。

  2012年8月末,世界最著名大學之一哈佛大學曝出學術誠信丑聞,在該校的一門春季課程中,近一半上課學生涉嫌期末考試作弊。哈佛發布公告確認該項學術作弊事故,但拒絕透露相關課程名稱與學生情況,稱“聯邦隱私權法禁止學校公布相關學生姓名”。

  2016年10月,新加坡國立大學對30名在當年迎新活動做出不當行為的學生施以停學、罰款等一系列處分。副校長兼教務長陳永財教授在給全體學生發的一封郵件中說,為保護學生隱私,無論受處分或協助調查的學生,校方一概不透露他們的細節。

  一個不透露課程名稱和學生姓名,一個不透露任何細節,其出發點均是保護學生的“隱私權”。再對比一下清華大學流出的這個公告,當我們還津津樂道於這些學生的道德水准,過度闡釋學歷和人品之間的關系時,我們是不是都忘記了一個最起碼的“隱私權”問題?

  的確,用白紙黑字或電子大屏直接張榜公布學生作弊的行為,這是不少高校的做法,在這種氛圍的耳濡目染下,清華處分學生的公告模式,也沒什麼不同的地方,大家早已見怪不怪了。只是,這11名研究生真的必須要陷於輿論所帶來的嘲諷、品評和批判的狂歡之中嗎?對當事人來說,面對“隱私”被泄露,誰又該為此負起責任,難道只是他人一句“咎由自取”就可以應付了事嗎?

  對學生作出處分,隻要依據校規,公正、嚴肅處理,均不為過。但,處理的方式很重要,警醒他人的同時,也有必要適當地尊重個人隱私權,避免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

(責編:董曉偉、潘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