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別擔心兒童讀不懂古詩文

唐曉敏

2017年08月31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別擔心兒童讀不懂古詩文

據媒體報道,語文“部編本”教材大大增加了古詩文的比例。對此,有部分網友擔憂,文言文比例增長后會增加小學生背誦課文的壓力,而低年級學生又難以理解古詩文的含義。這種擔憂過慮了。少年兒童完全可以讀古詩文,這種閱讀並非機械地讀,也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與文化感受。

明代王士禛7歲入家塾,學《詩經》,已能領會詩情。詩人臧克家童年時喜歡聽祖父讀詩,他在《我是怎樣成為詩人的》中說:“有時,他突然放開心頭的鐵閘,用湍流的熱情、洪亮的嗓音朗誦起《長恨歌》來,接著又是《琵琶行》,他的聲音使我莫名其妙地感動。”作家張恨水9歲時對《孟子》產生了興趣。幼時便喜歡閱讀古文經典,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七八歲以及十來歲的孩子,對古詩文自然不能有理性的認識,但他們是有感受的。這種感受,也可以說是兒童的“懂”。文學家金克木曾提出,為了了解中國文化,有一些書是必讀的,如“五經”和《論語》《孟子》《老子》《庄子》《荀子》。他在《書讀完了》一文中分析說,這些書,除《易》《老》以外,“大半是十來歲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過去。我國古人並不喜歡‘抽象思維’,說的道理常很切實,用語也往往風趣,稍加注解即可閱讀原文。一部書通讀了,讀通了,接下去越來越容易,並不那麼可怕。從前的孩子們就是這樣讀的。主要還是要引起興趣。孩子有他們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別是不能摳字句,講道理。大人難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

大人難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這是很深刻的見解,也是過來人的經驗總結,值得重視。“從前的孩子們”能做到的,今天的孩子也能做到。筆者在批閱研究生試卷的作文題時,有一位考生寫的是初遇《論語》的感受:“我依稀記得,當我翻開《論語》時,僅僅上小學的我便被其中簡短卻又復雜深刻的句句箴言所吸引。雖然並不懂其中的奧義,但它有力和緩、抑揚頓挫的韻腳語調,磅礡大氣或內斂平實的語言氛圍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兒童完全可以讀古詩文,而且會有自己的感受。兒童讀古詩文產生感受的過程,即是激發情感和產生豐富的聯想、想象的過程,這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家庭及語文教育,都應認識到兒童的心理特點,對孩子的“懂”有正確的理解,給予兒童必要的指導。

自然,兒童對古詩文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感受強,有的孩子感受弱一些,這也沒有關系。孩子們隻要是認真讀了古詩文,將這些優美的文字記在心中,隨著自身的成長,終究是會有感受的。

(責編:黃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