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到今天,中國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取得巨大成就,同時又面臨復雜問題的歷史背景下,如何認識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基本國情,如何正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就成為一個重大理論認識與實踐行動的全局性問題,它直接影響著中國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研判和決策實施。正因為這一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進行了重點論述,宣示了中國共產黨在這一問題上的明確態度和堅定主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更准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關於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的論述,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指導作用,為當下和今后一個時期,清醒認識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自覺把握中國國情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原則,廣大干部群眾要在思想上深刻領會,在實踐上認真貫徹這一重要精神。
必須站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的高度分析中國基本國情與歷史方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情把握、對發展階段的方位研判,都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要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就是要在把握國情、研判方位時,有正確的理論依據和科學的方法原則。隻有站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的理論高度,才能准確判斷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和基本國情。沒有正確理論和方法,很容易出現臆想和誤判,造成決策和行動上的偏差,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會上要求,“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學習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就是要堅持用存在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基本原則來分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規律和階段特點﹔學習和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就是堅持用全面系統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和階段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要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結論。”
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總依據和大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空前提升。但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結構與功能還有待完善,質量與效益還有待提高,還沒有擺脫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對於這一點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不要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下,出現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的誤判。鄧小平同志曾經強調,“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這一論斷在今天依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國情沒有變。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在“7·26”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這裡突出了兩個關鍵詞“最大國情”和“最大實際”,就是告誡和提醒全黨不能在這兩個關鍵問題上有任何動搖,在制定和執行重大決策時候,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實際,保証各項方針政策的科學性與針對性。
必須強化目標導向和問題意識。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必須實事求是地分析矛盾和問題,深入細致地做好各項工作。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處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一定的矛盾和風險。這些矛盾和風險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大國情和最大實際的具體體現。要把握國情,立足現實,必須用創新的理念和方法,解決矛盾,化解風險,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進到更高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指明了做好各項工作的思路和原則:“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准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