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打擊囤票重在交易平台公開透明

何勇海

2017年07月28日08:25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打擊囤票重在交易平台公開透明

  文化部的要求無疑切中了問題要害。打擊營業性演出囤票、捂票、炒票,就是要在破除暗箱操作上重重發力。

  近年來,一些演出舉辦單位或演出票務經營單位,在銷售營業性演出門票過程中存在大量囤票捂票、與“黃牛”勾連炒票、虛假宣傳等問題,導致公眾無法從正規渠道買到演出門票,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擾亂了演出市場正常秩序。對此,文化部近日印發《文化部關於規范營業性演出票務市場經營秩序的通知》,以加強對營業性演出票務市場的監管,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7月27日《光明日報》)。

  演出舉辦單位或票務經營單位囤票、捂票、炒票的行為,大家時有所聞。比如去年底,王菲再度開辦的個人演唱會“幻樂一場”,盡管最低1800元、最高7800元的票價堪稱“天價”,但發售當天仍有39萬人同時在線搶票,僅32秒的時間門票就售罄,據說內場票價甚至被炒至幾十萬元。但隨著演唱會臨近,一些二級票務網站卻突然冒出不少低於市場價的余票,5800元的原價降至4190元,7800元的原價也降了100元至2600元不等。這種強烈反差,凸顯出國內演唱會市場炒票有多麼瘋狂。

  此番,文化部出手規范營業性演出門票銷售,自然是在履行監管職責。其大致措施包括:一是要求演出門票要按規定明碼標價,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銷售,不得對演出內容和票務銷售進行虛假宣傳﹔二是將作為“黃牛票”重要銷售渠道的互聯網平台納入管理視線,並要求落實平台責任﹔三是要求70%以上的門票面向公眾公開銷售﹔四是鼓勵地方對社會關注度高、票務供需緊張的重點演出實施特別管理,如實名制銷售演出門票。這些要求無疑切中了問題要害,就看各地能否真正執行到位。

  打擊營業性演出囤票、捂票、炒票,就是要在破除暗箱操作上重重發力。觀眾經常會產生一個困惑:許多演出門票已被炒至“天價”,為何依然一票難求?經濟學常識早就告訴我們,價格是影響需求的最重要因素,當一種產品或服務的價格遠超人們願意且能夠支付的最高價格時,需求還會那麼旺盛嗎?雖然需求也會影響價格——需求上升會刺激價格上升,但這往往體現在沒有多少替代品可以替代某種產品或服務時,但營業性演出並非絕大多數人娛樂的必需品,替代品其實並不匱乏。

  那麼,營業性演出為何會出現票價越高、門票反而越難買?根源就在於暗箱操作。演出舉辦單位一般會保留一些贈送票、工作票,然后暗中將大部分門票打包給“黃牛”售賣,真正公開銷售的門票可能僅佔百分之幾到十幾,“黃牛”怎會不囤積居奇、待價而沽?相比較而言,電影市場則構建了統一的售票系統,熱門影片全國統一上映,電影票價公開透明。演出門票若也能構建一個公平透明的售票系統,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避免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囤票、捂票、炒票也就沒有空子可鑽。

(責編:黃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