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用大數據追蹤“老賴”是一劑良藥

史奉楚

2017年07月28日08:17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用大數據追蹤“老賴”是一劑良藥

  建立並完善熟練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智慧司法環境,能夠促使誠實守信、敬畏法律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為。

  記者從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獲悉,上半年,北京法院執結標的480余億元,拘留331人次,限制出境2069人次,限制高消費17854人次,經過協調,目前已順利實現北京房產在全國范圍內的網絡查詢,通過支付寶查詢被執行人聯系方式和住址的功能也已正式開通。此外,失信被執行人在本市購置機動車也即將受到限制(7月27日《北京青年報》)。

  近年來,由於部分人喪失誠信意識,加上人口流動性加大,故意賴賬不還甚至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的現象非常突出。這既導致債權人或受害者的權益遲遲得不到有效維護,又導致法律權威和司法公信受損。該現象如不能盡快改變,顯然無助於人們樹立對規則和法律的信仰。而通過支付寶找“老賴”的做法,或對“老賴”可形成全面圍剿之勢,最大限度壓縮其賴賬空間。

  所謂的通過支付寶找“老賴”,主要是指法院通過支付寶賬戶查詢被執行人的聯系方式和住址。應該說,該功能的開通對提高失信成本具有重要意義。要知道,之前由於交通欠發達,人口流動性差,人們逃避責任的空間十分狹小,執法者可以輕而易舉地在居住地查獲“老賴”。而如今,交通和通信更發達,人們的流動成本更低,“老賴”規避責任的途徑更多。在一個地方賴賬不還后,完全可以逃避到其他地方工作生活。這樣以來,不僅其面對熟人社會的道德壓力更小,且被查獲的概率更低。

  也就是說,如果依舊依賴於傳統的執行措施和執行模式,而不創新思路向“互聯網+”背景下的大數據技術求解,就等同於牛欄關貓,拿精於算計、善於投機的“老賴”沒有辦法。這顯然與依法治國背道而馳,並不利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眾所周知,法律的權威和作用通過裁判得以實現,任何一份生效裁判都是對法律進行嚴格適用的結果,對生效裁判的執行就是對法律的遵守和執行。無視生效裁判就是對法律的蔑視,惡意賴賬就是典型的不誠信。“老賴”通過變換職業、更換居住地就能逃避責任,顯然是對法律的莫大諷刺。

  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就得充分發揮技術優勢,要求掌握“老賴”行蹤的組織機構向法院提供相關信息。一般來說,“老賴”為逃避責任,可能會更換手機號碼和聯系地址,但其中的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往往離不開網購。他們向司法或執法機關隱瞞聯系信息,卻會如實告知電商平台,否則就會面臨無法收到貨物的風險。加之手機實名制、網絡實名制、銀行賬戶實名制的普及,相信利用大數據技術,很容易鎖定“老賴”的具體行蹤,進而查獲這些“躲貓貓”的賴賬者。

  長遠來看,僅僅通過支付寶找“老賴”是遠遠不夠的。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很多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且使用互聯網又會留下痕跡。因此不僅應利用好支付寶這一平台,還可以考慮授權司法機關在必要時介入所有互聯網平台的數據庫,以此提高司法效率和辦案質量。

  互聯網世界裡,除網購平台外還有外賣平台,物流平台等,要是能夠綜合利用這些信息,無疑有助於精准查找“老賴”,織密懲戒失信的天羅地網,進而讓挑戰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的“老賴”寸步難行、不敢賴賬。建立並完善能夠熟練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智慧司法環境,能夠促使誠實守信、敬畏法律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為。

(責編:黃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