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規范既要防止“飯制劇”滑向侵權的深淵,也要給創新的靈感創造條件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音視頻剪輯技術、工具不再“高不可及”。於是,一些影視明星的“粉絲”發揮各自專長和想象力,將偶像的影視作品進行改編、剪輯等二次創作,這種被稱作“飯制劇”的短視頻近來頗為火爆。如同所有互聯網新生事物一樣,“飯制劇”背后也存在一些法律問題(7月11日《法制日報》)。
所謂“飯制劇”,是指一些網友為偶像撰寫劇本,對已播放的影視作品或在其他視頻中截取的素材加以修改和再創作,使其成為新劇並通過網絡加以傳播。“飯制劇”具有短小精悍、情節聚焦等特征,非常適合在互聯網上傳播,可謂互聯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給廣大網友帶來了愉悅的視聽享受,對某些優秀影視作品起到了再傳播的效果,極大地豐富了互聯網文化。“飯制劇”制作者的初衷基本上是為表達對某影視劇的喜愛以及對偶像的追捧。有些“飯制劇”的制作者表示,視頻的剪輯過程很復雜,前期需要找資源,制作過程中要注意歌詞與畫面的契合度、卡點等,還有視頻前后的順序、調色、配字幕等。雖然制作過程需要付出勞動,但是“飯制劇”制作者傳播作品的目的就是為了娛樂,並非以盈利為目的。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依照著作權法規定,“飯制劇”的制作者主要就是為了供人欣賞,隻要標明原作品的重要信息,不侵犯著作權人其他權利,應該不會發生違法行為。但是就有網友坦言“飯制劇”不用作商業用途、不以盈利為目的、隻在粉絲圈內傳播,這些都可以作為免責事由減輕法律責任。然而互聯網的傳播在許多情況下會失控,由於沒有嚴格的邊界,傳播的速度和范圍難以實現有效控制,即便制作者自身不追求盈利,也難以防止他人用來盈利。如果“飯制劇”作品引發高度關注,火爆程度超出預期,誰也無法保証制作者能夠始終保持僅供欣賞的初心。
音頻視頻的剪輯技術曾經高不可攀,對普通人而言屬於難以逾越的技術性壁壘。可是隨著各類“傻瓜式”剪輯軟件的普及,普通人操刀當音頻視頻編輯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各大商業性視頻網站上就有不少專門播放原創短視頻和改編自影視劇的視頻,這些放在商業視頻網站上的視頻則是為了盈利。視頻剪輯技術的普及化、商業視頻網站的繁榮發展,都給著作權法“合理使用”的相關規定提出了新挑戰。
互聯網傳播的特點以及利益的誘惑會讓“飯制劇”徘徊在侵權的邊緣,但“飯制劇”也有促進優秀作品傳播、繁榮互聯網文化的積極作用,所以立法規范既要防止“飯制劇”滑向侵權的深淵,也要給創新的靈感創造條件。一方面要提高“飯制劇”制作者們的版權意識,正確處理“飯制劇”與原創作品、作品受眾之間的關系,版權保護部門應該適時進行善意提醒或者嚴正警告﹔另一方面,要嚴格監督商業視頻網站及新媒體播放平台,防止“飯制劇”成為商業性的牟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