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或肥胖的人更加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他們不希望自己在鍛煉的時候吸引他人異樣的關注或揶揄,讓他們陷入尷尬。
全國哪個地方的人最胖?中國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數據》報告稱,總體而言,北方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明顯高於南方人。其中,天津的超重率全國第一,為40.9%,西藏的超重率最低,為18.4%﹔北京的肥胖率全國最高,為25.9%,海南和廣西的肥胖率均最低,為5.7%。
2017年5月上旬,上海市民辦小學舉行“幼升小”面談,陽浦小學和青浦世界外國語學校把家長也列為考察對象,考題難倒了眾多家長。家長的肥胖居然成了一些學校的考察目標。家長太胖,孩子就可能不被錄取。這事引起了一些家長和公眾的憤懣,認為這是赤裸裸的人身歧視。
如果考舞蹈學校,根據家長的身材預測學生發育走向,也無可厚非。但孩子考的是小學,也要看家長身材,就有些過分了。
但是,也有人支持學校這麼做。理由是,生活和學習要求的是自律,自律就是積極主動管理自己、對自己負責。如果一位家長很胖,體重超標,健康亮紅燈,還是不肯減肥,管不住嘴,邁不開腿,自己的身材都管不好,怎能管好人生?家長不自律,孩子怎會自律?
這種反駁似是而非。肥胖的成因太復雜,顯然不只是人的不自律,管不住嘴,邁不開腿那麼簡單,至少是遺傳、環境和和后天行為方式的復合和疊加。換言之,肥胖有難以控制的先天因素。
以家長在吃喝或鍛煉上不自律,進而懷疑孩子也不自律作為肥胖的依據,就不錄取肥胖家庭的孩子,有些強詞奪理。不過,從另一面看問題,肥胖的確有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無節制、不願意鍛煉的因素。
讓人傷心的是,肥胖者難以排解的自卑和自悲,可能導致隱性抑郁,慢慢地影響生活和工作。另一項最近發表的研究調查“肥胖歧視”與生理活動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肥胖者感覺到自己由於太胖而受到他人的歧視,他們的鍛煉和活動會比其他人有明顯的下降。
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長期追蹤調查的50歲以上的5400名志願者的相關信息。那些感覺到自己因為過於肥胖而受到外界歧視的人,每周參加至少一次中等強度或高強度的運動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低66%。
原因在於,超重或肥胖的人更加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他們不希望自己在鍛煉的時候吸引他人異樣的關注或揶揄,讓他們尷尬。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肥胖者會通過別人的異樣關注而深信自己屬於懶惰,不愛運動的那種人,除了自慚形穢,從而破罐子破摔,認為不必過分地鍛煉身體以減肥。而且,他們認為,鍛煉與否,結果也並不會有多少差異。
因此,面對肥胖,既要找到原因,從飲食和運動方面進行積極的減肥,也要有配套的心理咨詢和治療。他人應當克制對肥胖的歧視,給肥胖者創造寬容的健身氛圍,從而提高國民整體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