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晨報:“扔硬幣祈福”考

子不語

2017年06月28日09:16  來源:新聞晨報
 
原標題:聲音|“扔硬幣祈福”考

昨天,浦東機場一架航班起飛前,有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對著發動機艙扔了一把硬幣。其他旅客發現后連忙報警,警察來了之后,老太太說,她扔硬幣,是為了……祈求飛機飛行平安……

這樣“奇葩”的新聞還真是第一次讓久作評論的我感到無語,消化一會后,反倒是另一個疑問突然引起了興致——中國人的這種“扔硬幣癮”到底是何時興起的,看到佛像要扔點硬幣求保佑,看到香爐要扔點硬幣求好運,甚至看到隻烏龜仍要扔點硬幣求長壽……但是扔硬幣這個傳統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之前看到有媒體報道稱:“扔錢幣祈福,這種行為當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先給神仙送禮,之后,神仙們再通過其他的方式給予反饋,當官、掙錢、生娃,都行。這是一種交易式信仰。”我實在不想透露這個媒體的名字,但這話說得實在沒文化,搞得神仙都像貪官一樣愛好收禮。

實則,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祈福拜神首重的是心誠,這意味著其中的禮儀和規程是相當嚴謹的——在商朝,供奉祭祀上天和祖先,是要殉葬大量奴隸的。從河南殷墟的發掘和考古可以証實,當時的人用真人真馬作為貢品﹔到了周朝,祭祀用品改為三牲五鼎。三牲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是兩歲的黑鬃黑尾紅馬、三歲的土黃色公黃牛、三歲的黑色公綿羊﹔即使在道教和佛教盛行的年代,供奉道觀與寺廟,也要講究禮法,畢恭畢敬,從來沒有用銅錢砸菩薩的做法。

“交易式信仰”,明顯是對信仰的不尊重。中華古代文化傳統是典型的“重義輕利”,供奉和祭祀,重視的是態度和程序,豈是你隨手丟一枚硬幣那麼輕飄飄?

其實,扔硬幣的傳統起源於古歐洲。當中國人在用馬牛羊三牲祭祀的時候,歐洲人也在他們的傳統水源附近建起了神像。這些水源可能是天然的水源,也可能是人工的水源——比如井或者噴泉。他們希望他們的神邸能夠保佑他們賴以生存的水源不至枯竭。久而久之,水源變成了神聖的地方,變成了神邸會經常光顧的地方。那麼人們就想了,在那麼靠近神的地方,如果我許願會不會被神聽到呢?於是他們許下他們的願望,並且背對著噴泉或者水井丟出一枚硬幣,如果能丟中,那說明神聽到了自己的願望。

在英國諾森伯蘭郡有一處水井的硬幣格外多,用來祈求泉水女神寇文綈娜。在那裡發現了16000枚不同時代的古羅馬帝國硬幣。有趣的是,在寇文綈娜噴泉發現的硬幣面額都很小,就像現在的人一樣,更喜歡用5分或者10分的硬幣。這可以充分說明丟硬幣祈願不在於丟的錢有多少,隻在於能讓神明聽到自己的願望。

當然,為祈願丟的不僅僅有硬幣,牛津的Pen Rhys之井,扔在裡面的是衣服碎片。這裡的人們認為水有療愈力量,衣服攜帶了疾病,所以扔一顆紐扣、別針或者一塊布料到井裡,身體就會痊愈。

世界上最有名的許願池當屬羅馬的Trevi噴泉。在Trevi噴泉建成前,羅馬人最喜歡丟硬幣的地方是城裡的Virgo溝渠,Virgo是引導又渴又累士兵的女神之名,傳說在那裡擲一枚硬幣可以許三個願望,但是最后一個願望必須是“一定會回到羅馬”。在Trevi噴泉建成之后,丟硬幣的地方就挪到了那裡,Trevi噴泉有名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它是世界上最為壯觀和宏偉的噴泉,還因為1954年的兩部電影——第一部電影叫 《許願池裡的三枚硬幣》,影片裡說,背對許願池拋三枚硬幣,投進一枚代表找到戀人,投進兩枚代表彼此真心相愛,投進三枚代表蜜運成功,婚后一起重返羅馬﹔第二部電影自然是鼎鼎大名的《羅馬假日》,它徹底讓許願池成了歐美人尋找美好愛情的象征。

扔硬幣的傳統何時傳入中國已不可考,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中國人對扔硬幣的巨大熱情——能扔的地方要扔,不能扔的地方也要扔。

——杭州的雷峰塔塔基被扔滿了錢,這是為什麼?難道這樣就能讓法海放了白娘子?

——上海動物園裡,一條養揚子鱷的池子裡被扔滿了錢,難道是有人在祈求“鱷運”?

——更有甚者,往九華山閻王殿的橋下扔錢,難道是想讓閻王早日見到自己?

終於,一切被亂扔的硬幣在昨天拋往飛機發動機的那共計1塊7毛的硬幣前“黯然失色”,這麼多人喜歡一言不合就拿錢砸,到底是迷信神明呢還是迷信錢呢?我怎麼覺著,這“詭異”的行為越看越像是我為哄兒子開心拼命投幣玩的“吊娃娃”機。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