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電訊:別讓懶政思維造成“目錄”傷農“概念”傷農

張曉雨

2017年06月28日08:4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別讓懶政思維造成“目錄”傷農“概念”傷農

  近日,從重慶開往四川洪雅的8輛滿載鮮藤椒的貨車,被卡在了洪雅南收費站。收費站和椒農就鮮藤椒是否屬於“鮮活農產品”、能否享受通行費減免政策的問題,僵持了11個小時。最終,3000多元的過路費沒有談攏,但1萬多斤鮮藤椒損壞變質,椒農損失6萬多元。(據《華西都市報》報道)  

  鮮藤椒是否屬於“鮮活農產品”,其實憑常識就能判斷。然而,收費站卻因鮮藤椒不在《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之列,在這個簡單問題上與椒農僵持,全然不顧椒農利益。如此生搬硬套政策,結果造成了“目錄”傷農、“概念”傷農。

  遺憾的是,類似事件並非首次發生,前不久,天津師范大學中國史專業一名研究生在報考蘇州公務員時,也被檔案局工作人員要求証明“中國史”是“歷史學”。事后工作人員回應稱:“按照規定,資格審核工作,要求專業名稱一字不差。”

  往好了說,如此“分毫不差”式的管理方法,展現出相關工作人員“嚴謹”的工作作風。但換個角度看,死守舊有的政策法規,在現行管理中一遇到矛盾和沖突,隻在既有規定裡打轉轉,死摳字眼,雖能給自己撇清責任,但從為人民服務的角度看,這種僵化的“嚴謹”顯然難說有“為民情懷”。

  拿此次“目錄傷農”事件來說,有關部門當初出台政策,為鮮活農產品開辟綠色通道,初衷是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讓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三農。近幾年,西部地區藤椒產業飛速發展,為脫貧攻堅、精准扶貧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此背景下,再拿20年前的鮮活農產品概念來限制椒農享受國家優惠政策,恐怕並不合適。

  為何一些基層管理部門會墨守成規,陷入概念的泥淖不能自拔?究其因,相關工作人員和管理單位的懶政思維難辭其咎。當前,個別基層職能部門群眾意識淡薄、隻圖自己省事,全然不顧群眾利益和訴求,懶於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舊有的條條框框為保護傘,一有問題就推卸責任,讓政策“背鍋”。如此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很容易成為矛盾的導火索。  

  相關的政策規定可能會落后於時代發展的變化,但隻要心懷為民信念,摒棄懶政思維,規定執行者充分調動起主觀能動性,完全可以在原有政策規定與現實訴求之間搭建起合理合規的變通橋梁,圓滿解決類似“中國史與歷史學”“藤椒與鮮活農產品”等現實矛盾。

  對於個別工作人員隻知道鑽制度的牛角尖、把舊有政策當自身懶政保護傘,如果給群眾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相關部門也應及時問責。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