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電訊:迷“數學研究”成低保戶,該褒還是貶

朱旭東

2017年06月14日08:5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迷“數學研究”成低保戶,該褒還是貶

現年53歲的劉漢清,37年前曾作為江蘇省興化市戴南鎮第一個考取重點大學的人,享受過村民們敲鑼打鼓送行的榮耀。但如今他只是村裡的一位低保戶。高考前后,劉漢清成為很多媒體關注的對象,同情者有之,惋惜者有之,鄙視者亦有之。

按劉漢清的說法,他從“天之驕子”變成“肄業生”,是因為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書期間將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數學研究上——他偶然讀到關於陳景潤的報告文學,隨后對數學研究的熱愛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1985年,劉漢清因多門課程不及格而退學。過去32年,劉漢清再也沒有走出農村,目前僅靠每月400元低保度日。

1980年的大學生,遠比現在的大學生稀缺、金貴,在當時被視為“天之驕子”。事實上,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如今普遍都過得很成功。正因如此,看到劉漢青如此潦倒的近況,很多人為他感到惋惜。

什麼叫成功?按照當下最流行的世俗觀點,成功至少該有錢有房有地位。但劉漢清執著地認為,“把數學研究這個事業做成了,也能稱為成功。”

數學家陳景潤什麼時候才脫穎而出?大學畢業后,他一度因口齒不清,被拒絕上講台授課,隻可批改作業。后來,他被“停職回鄉養病”,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那時候,他能說是成功的嗎?蝸居6平方米的小屋,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這時候,在世俗的眼光中,陳景潤成功了。

很多人都習慣於都以成敗論英雄,活在當下的人,常常隻關注當下的成功與否。但此時成功,將來未必成功﹔現在低迷,將來未必不成功。比如,孩子小的時候,如果成績優秀,顯然是成功的,而其父母,也因孩子的成功而沾上成功的喜氣。孩子如果考上名牌大學,顯然也是成功的。但是,考上名牌大學,此生就一定是成功的嗎?顯然又不是。

除了當下熱議的劉漢清,此前還有人民大學的一位畢業生,畢業后沒找到合適工作,最終流落贛北山區,淪為赤貧農婦﹔還有曾“落魄”街頭賣豬肉的北大學子陸步軒。他們一度成為“即使考上大學,也未必能成功”的“反面典型”,狠狠地刺激著社會的眼球。 但是,這些都不足以評價劉漢清當前的“沒落”。陸步軒賣豬肉雖不符合大多數民眾的“理想期望”,但人家憑著誠信,后來生意越做越火,現在又到南方二度創業,是升級版的“賣豬肉”,也難說就是失敗。而劉漢清,則依然擁有執著的夢想。

就如當初的陳景潤一樣,如果被“停職回鄉養病”后就“一病不起”,絕對不會有后來的成功。當然,劉漢清未必能像陳景潤一樣,但如果連夢想都沒有了,那他隻會收獲失敗。

這個社會,能給“夢想”留多大的生存空間?對劉漢清而言,低保,是支持他做夢的最低保障,他說,“夠吃喝,我不太在乎物質上的東西”﹔當地政府表示,將對劉漢清給予生活上的援助,又能進一步改善他的生活﹔村民們正商量著給他買手機,這裡除了同情,還是對劉漢清的一點寬容和理解。

劉漢清還在繼續做他的數學研究夢。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因此,就劉漢清當下的處境,我們還不能定義他就是失敗的。如果有一天,他的研究有新突破,我們又該如何評價他的當下以及當下我們對他的評價呢?就連他自己也說,“對於事業,我還在追求中,沒有蓋棺定論。”劉漢清表示,他追求的是心靈自由,忠於自己內心的想法。當下,有多少人能達到這種高度?在物質化的世界中,我們在議論劉漢清的時候,是不是該沉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又曾有過哪些想做卻沒有堅持下來的夢想呢?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