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舉國上下進入一年一度的“高考時間”,“丟失准考証”的詐騙套路又應景一般出現了。之所以稱其為“套路”,是因為類似的虛假信息最早可以追溯至四五年前,不同的只是裡面提到的那位“馬大哈”考生——前兩年叫楊雷雷、白婭倩,今年改成了劉明煒、張超等,以及等待善良的人上鉤的聯系電話。對此,多地警方日前鄭重提醒:騙子正在利用你的好心,信息裡的電話號碼不要隨意撥打,概言之就是“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
騙子套路多,早已為人們所領教了。從“兒子”被抓進看守所需要“打錢撈人”,到快遞包裹有違禁物品需要處理,再到賬戶凍結、轉移需要輸入密碼“保全”,可謂花樣繁多。相比於這類嚇唬式的詐騙劇本,“丟失准考証”顯然走的是另一條不同尋常之路,即在抓住受害者急於求助心理的前提下,利用人們的好心來擴散不實消息,用普通人的善意來給詐騙信息“背書”,從而降低了人們的心理防線。這樣的手法看似異類,但其實並不鮮見,還有一個經典“劇本”就是“網絡論壇時代”頗為流行的“‘熊貓血’求助”。比“丟失准考証”更厲害的是,相關帖子甚至用同一個急需輸入“熊貓血(一種較為罕見的Rh陰性血型)”的求助者姓名,3年“輾轉”國內7所高校,以“愛心接力”的套路讓一波又一波人上當受騙。
學理上,有人將這種套路稱之為准“都市傳說”,即從一些真實事件得到啟發,添油加醋地編造一些容易引起人們驚恐、擔憂的故事,借此反復傳播。根本上說,這種套路的“劇本”是基於個體心理和認知水平的。當年有專家就分析說,“‘熊貓血’求助”的帖子一度很流行,與當時網絡公益慈善的興起有很大關系,對那些看似“說得有鼻子有眼”的信息缺乏質疑的態度。時至今日,隨著公眾辨識經驗增加,該求助很難讓人再輕易上當。所以,阻止這類信息的擴散,第一步當然是個體層面的。高考牽動著每一位學生家長的心,乍一看到這樣的消息難免會“急人之所急”,然后動用“舉手之勞”,無意間為騙子助攻,確實應該按照警方提醒:“隨便網上一搜就知道真假了”“不要一看到求幫助求轉發就轉發。”
長遠來看,“丟失准考証”的套路十有八九也會像“‘熊貓血’求助”那樣,隨著個體認知提高而逐漸失去傳播力。問題在於,相比於一些“都市傳說”只是在制造離奇故事,“丟失准考証”的最大危害在於,它是詐騙的載體,是否隻能眼睜睜等待其隨著時間推移和人們經驗的增加而自然消亡?對“丟失准考証”的詐騙信息,從媒體到警方都第一時間進行辟謠,比以往反應更加快速。不過,依然值得追問的是,在電話實名制越來越普及和完善的今天,相關部門是否應該順藤摸瓜追蹤這些不實消息的幕后元凶?還有那條“信息裡的電話號碼不要隨意撥打”,大概潛台詞對應的是網友所說的“吸費電話”吧,那麼,網友所說是否准確?這樣的電話又是誰注冊的?因何能存在?
假如想得再仔細一些,還應該看到,很多詐騙信息不但利用了人們缺乏辨識經驗的弱點,關鍵是抓住了人們的某種恐懼、焦慮、害怕的心理,以致“病急亂投醫”。就“丟失准考証”來說,這樣的現象在近千萬考生中肯定是客觀存在,免不了會出現。如若要讓考生家長在事發后能更淡定的話,同樣需要主管部門利用新技術提供更便捷的補救措施,在機場都能辦臨時身份証的今天,考生身份的查驗是不是也應該再提高一下?梳理下來不難看到,無論是公眾的善意轉發,還是相關部門的查處力度,以及高考主管部門的服務,都有可能成為無意間助攻“丟失准考証”騙局的一部分,不但公眾要多警惕,其他方面也應該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