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電訊:校慶回歸本分,大學精神才能行穩致遠

何晨陽

2017年05月26日08:5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校慶回歸本分,大學精神才能行穩致遠

  最近,一些與大學校慶有關的新聞,引發了輿論熱議。有人對校慶的排場和氣勢深感震撼,有人對當年的師友表達感恩,還有人對校慶中一些不好的趨勢感到憂心。在一些人看來,校慶的主角變成了商界和政界的“成功人士”,甚至讓一些普通校友覺得不好意思參加校慶,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精神與氣質,注定與其他機構、場所不同。大學是塑造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公眾對社會和民族未來的期待,很大一部分都投射到了大學校園。在這裡,人們既希望看到腳踏實地的執著,也希望有仰望星空的情懷。
  當一所大學舉辦校慶時,最該做什麼?答案不是向外界展示自己有多強大、多成功,而是應該自我反思,反思如何堅持初心,更好地造福社會。反思姿態,是對大學使命和精神的契合與張揚。隻有在培養人才的同時,經常回望和反思,才能取得持續的進步。
  每一次校慶,既是一系列儀式的集合,又是一次回望歷史、展望未來的絕佳時機。不斷回顧與反思,正是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長期保持卓越的奧妙之一。如果校慶缺乏反思精神,雜糅了過多的庸俗氣息,變成所謂名人和商業精英的秀場,無疑與大學精神背道而馳。
  校慶中最應該展示的,不是校友捐款,不是高樓大廈,而是一所大學的文化、理念、對未來發展的定位、對教學科研的謀劃。但揆諸現實,一些大學校慶的商業化氣息越來越濃,有的學校提前一年就開始搞校慶倒計時,發布校慶徽標、校慶流程等,還要召開多次新聞發布會。這樣的做法,儼然把校慶當成了“生意場”,讓本該兼具總結反思展望功能、嚴肅活潑的慶典,沾染了濃濃的商業味。
  格局一旦變小,“吃相”就難免不雅。有些大學的校慶確實有點亂,有的大學在校慶現場擺點鈔機收錢、向校友索捐,有的大學校慶宣傳片涉嫌抄襲,還有大學“組建一年即辦百年校慶”。這樣做,學校品牌看似沒有受到影響,但“大學”兩字的神聖感卻可能在一片喧囂中逐步消解,這種無形的傷害才最可怕。種種亂象,既可能讓大學蒙羞,又可能給學子傳遞一種扭曲的價值觀。
  當前,一些大學校慶模式化色彩比較明顯,固定程式的背后還不乏攀比心理作祟。校友捐獻、領導致辭、校慶大會等,成為不少大學校慶時的必選項﹔一些學校還在致辭領導層級、校友捐獻數額上大做文章。對比之下,更應該被拿出來一較高下的科研項目、人才培養、社會貢獻甚至沉澱下來的文化、理念,卻屢屢被忽視。
  辦校慶無可厚非,但要把握好分寸。把校慶當秀場,抱著自我宣傳、自我貼金意圖舉辦校慶,除了刷存在感之外,最直接的好處是讓一些人借校慶撈取資源——請領導、老板們來走一遭,希望他們為學校今后發展提供更多便利。這種方法隻要不違紀違法,我們就無須苛責,但大家擔心的是,把這種“俗務”明顯地擺在最需要總結、反思的校慶上來,會向社會傳遞怎樣的理念。
  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不看身份看年級”、南京大學“序長不序爵”的做法,曾獲得不少掌聲。毋庸置疑,尊老敬老是社會常識,公眾在為這些大學尊重“常識”點贊的同時,更傳遞了一種期待:希望校慶能更有格調,不只是一片“鬧哄哄”。
  校慶活動辦得好不好,歸根結底還要看有沒有內涵,是否堅守育人本分,而非表面上的熱鬧。大學的根本是立德樹人,責任是以引路人的身份引領社會前進,理念與價值觀會影響未來的社會中堅。
  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需要放棄急功近利的想法,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堅守。轟轟烈烈的校慶辦完,“剩下什麼”才最重要。沒有對大學精神的再總結、再謀劃、再出發,缺少對科研、育人的反思與再認識,沒有讓學生感受到老學長、老教授們身上展現的人文積澱與科學精神,那從大學的本分而言,這場校慶很可能就“白忙活”了。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