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指出:“2013年秋天,我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本是漢代的民間諺語。桃樹和李樹向稱“嘉木”,陽春三月,桃花、李花為大自然裝點了美麗景色﹔桃子、李子成熟,則成為人們甜美的果實。桃樹和李樹不會說話,但人們來觀賞桃李之花、採摘桃李之果,樹下自然形成蹊徑。
中國人自古喜歡桃李花色之美,《詩經·召南·何彼穠矣》說:“何彼穠矣,華如桃李。”桃樹種類頗多,花多粉紅之色,開花時節,芳菲爛漫。《詩經·周南·桃夭》贊頌桃花之美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正因為如此,人們常以桃花的顏色來形容美女面容,如“面似桃花”“人面桃花”。李樹大者高丈許,樹之枝干如桃,葉綠而多,花多白色。相比而言,李花不如桃花艷麗,但李花淡泊雅潔,月夜仰頭觀賞,花團錦簇,有如仙子降臨,又非桃花可比。至於果實,桃子養生,民間有西王母仙桃會的傳說。李子美容,《歲時紀麗》雲:“立夏日,俗尚啖李。諺曰:‘立夏得啖李,能令顏色美。’是日婦女群作李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語,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即漢武帝時的名將李廣,生平具有傳奇色彩。他善於騎射,一次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箭鏃沒入石頭。他曾與匈奴大小70余戰,匈奴人畏之,呼之“飛將軍”。李廣一生清廉,所得賞賜皆分給部下,家無余財。他忠心耿耿,但不善言辭,命運不佳。其死后,天下人皆為之流涕傷感。《史記·李將軍列傳》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這是把李廣比作了桃李之樹。唐代顏師古解釋說:“蹊,謂徑道也。言桃李以其華實之故,非有所召呼,而人爭歸趣,來往不絕其下,自然成徑,以喻人懷誠信之心,故能潛有所感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給我們什麼啟示?
一是行在言先。中國人本是重視“實踐”和“實效”的民族,不尚空談和清談。在《論語》中,可以看到孔子有這樣一種思想,在“身教”與“言教”關系上,強調“身教”先於“言教”。《論語》載:“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古之人不敢輕立德言,怕自己做不到。《論語》又載:“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是說行動要走在言論的前面。《周易·系辭傳》也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這是說教育應培養學生講求務實,先躬行而后論說,反對專逞口舌之辯、嘩眾取寵的浮躁學風。嘩眾取寵雖然可能博得人們一時關注,所謂“別有妖妍勝桃李,攀來折去亦成蹊”,但最終還是被人們厭棄。
二是公道自在人心。按舊史所論,李廣射藝精湛,戰功也多,屬於該封侯而未封侯之人,因而后人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語。雖然李廣一生中未曾得到他應得的榮譽,但在當時士大夫和老百姓的心中,他贏得了尊重。所以司馬遷作《史記》,濃墨重彩專門書寫了他一生的事跡,並加上贊語,給予褒獎,可謂“公道自在人心”。所以明代何良俊說:“夫仕宦者,不難於獲上官之譽,而難於得下民之心﹔不難得民心於一時,而難系民思於身后。”
三是得道多助。類似李廣的情況,各朝各代所在多有,班固《漢書》專門有《循吏傳》,一些為民請命的好官非但未能得到朝廷褒獎,反而因為不合“上意”被罷官,班固因而感嘆說:“夫君子之為政也,仁愛深矣。故其恩德淪於骨髓,風烈播於弦詠,攀轅遮道,而惜其罷去﹔號呼啜泣,而形於戀慕,以至邀車駕而願借留,守關門而求代罪,……申奉祠之禮,修服喪之報,致恭於丘墓,……蓋‘桃李不言,而下自成蹊’,非可驅而致之也已。”地方好官在任為民辦事,得到人民的衷心擁戴,被永遠銘記。宋代王欽若等編著的《冊府元龜》專門設《遺愛》編,記錄自古以來為人民所愛戴的地方官,記載了許多人們願為之生、願為之死的感人情景。
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很大的感召力,4年來,得到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支持,“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德不孤,必有鄰”“得道者多助”——“一帶一路”倡議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的“道義自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當代中國無疑正是“桃李”一般的嘉木。
(作者:姜廣輝 禹菲 分別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