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固本培元壯筋續骨

張其成

2017年05月11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固本培元壯筋續骨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指出,改革“既要養血潤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壯筋續骨”。

圍繞改革也要辨証診治。習近平總書記用了一連串的中醫術語,將國家比作人體,將治國看成治病,准確精辟,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辨証診治”又稱辨証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特殊方法。辨証就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收集臨証信息,辨明病因、病性、病位、病勢,然后綜合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証”。論治就是在辨証診斷的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

所謂“治本”和“治標”,就是先辨明病証的“標”和“本”,然后確定治療次序和組方用藥原則。《素問·標本病傳論》說:“病有標本”。“標本”是相對概念,凡是本質的、主要的病因証候為“本”﹔非本質的、次要的病因証候為“標”。在治療的次序上,“急則治其標”,病勢急迫則先標后本﹔“緩則治其本”,病勢趨緩則先本后標﹔至於病勢急迫而又本元虧損則必須“治本和治標相結合”,即“標本同治”。

習近平總書記為全面深化改革開出了“既要養血潤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壯筋續骨”的藥方。這裡用了四個中醫術語,可以分為兩組,相比較而言“養血潤燥,化瘀行血”重在治標,“固本培元,壯筋續骨”重在治本。兩者並列結合,表明要標本同治。

“養血潤燥”是運用滋潤藥物治療血虛燥熱証的方法。中醫認為燥証是感受燥邪或機體津液虧損所表現的証候,分為外燥與內燥。外燥與氣候環境有關,內燥則是由於體內精血減少所致。對於血虛所致的燥熱証要用滋陰、養血、生津、潤燥的藥物進行治療。用於治國理政,“養血潤燥”既指用引進人才、外資、技術等方法解決內生動力不足、運行不暢的問題,又指從內部著手用培養人才、開源增效、節支降耗等方法以解決自身機制體制不暢的問題。

“化瘀行血”是用活血祛瘀的藥物治療血瘀証、促進血脈流通的方法。血淤即血液運行瘀滯不暢。凡是血流不暢,運行受阻,郁積於經脈或器官之內呈凝滯狀態,或者是離開經脈之血瘀滯於某一處的,都叫血瘀。對於血瘀証,要用溫熱的藥物配合活血化瘀的藥物進行治療。用於治國理政,“化瘀行血”指破除各種阻礙改革發展的因素,包括機制體制的因素,要通過整綱肅紀、改章立制、簡政放權來激發活力、提高效率。

相比之下,更重要的還是“固本培元”和“壯筋續骨”。“固本培元”是中醫用調補先天之腎和后天之脾的藥物來鞏固和恢復元氣的方法。“本”和“元”都是指根本、基礎。在《黃帝內經》看來,生命之本就是“真氣”,也就是“元氣”。明代李中梓《醫宗必讀》提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固本培元,意思是鞏固先天腎氣,同時培補后天脾氣。

中醫治病十分重視“本”和“元”。《素問·生氣通天論》強調“生之本”“壽命之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治病必求其本”。《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如果護養好真氣,就能活過百歲而動作不衰。新安醫家、明代四大名醫之一的汪機提出“調補氣血,固本培元”的治療思想,孫一奎、吳正倫繼其后,最終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固本培元派”。

“壯筋續骨”是用補益肝腎、活血通絡的藥物治療筋骨損傷、骨折脫臼的方法。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由於肝腎不足、氣虛血瘀會引起骨折、脫臼、傷筋,所以需要採用補氣活血、補益肝腎的藥物來強壯筋骨。中醫有壯筋續骨丸、壯筋續骨丹、壯筋續骨酒等專治屬於氣虛血瘀、肝腎不足証的跌打損傷。

固本培元的治療原則很早就被治國理政吸收。古人認為“兵者,國之神氣也。民者,國之元氣也。未有元氣足而神氣不益壯者。”在諸多治國理政的策略中,注重民生、保民安民,注重人才、教化養士,壯實經濟、利用厚生都被認為是固本培元之舉。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抓作風建設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在加強黨性修養的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共產黨人的作風修養而言,固本培元就是要重點突出堅定理想信念、踐行根本宗旨、加強道德修養。對於國家的思想建設而言,固本培元就是建立健全國家的根本體制機制和執政黨的黨綱黨章,尤其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相對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本”,“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隻有這些“本”鞏固了、元氣充足了,國家的筋骨才能強壯,各種規章制度、法律法規才能完善強壯起來,支撐起國家的軟硬實力、綜合實力。

(作者:張其成 系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中醫藥文化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研究”首席專家)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