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拿出高壓反腐的力度治理“為官不為”

仲鳴

2017年05月11日00:01  來源:人民網
 

近日,兩起整治為官不為亂為的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天津市工信委原黨組書記、主任李朝興因不作為被免職。更早之前,陝西旬陽縣國土局原黨組班子7名成員集體被免職,接受了當地“回爐鍛造班”的培訓。

全面深化改革到了“啃硬骨頭”的階段,干部更應實干。懶政和不作為,不僅貽誤發展機會,讓改革在基層末梢遭遇“下沉難”,更消磨民心,讓群眾生活水平遲遲得不到改善,對沖獲得感。

細究原因,“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背后,其實就是“不會為不願為不敢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概括的,“‘為官不為’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為’,二是動力不足而‘不想為’,三是擔當不足而‘不敢為’。”

在這方面,李朝興和旬陽縣國土局原領導班子,都是典型。李朝興身居正廳,還是學者型官員,卻愣是用“下屬4次請示未批復”的不作為,為自己的為官履歷留下了污點﹔而旬陽縣國土局原領導班子忙於“內斗”,疏於履責,互相推諉不擔當,集體被免職,絲毫不冤。

為官不為,本質上也是種腐敗。李克強總理就曾表示:“有‘勤’無‘廉’,政失之於公,有‘廉’無‘勤’,政失之於慵。‘廉’和‘勤’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做不到‘廉’是腐敗,做不到‘勤’也是變相腐敗。”這類變相腐敗,是對黨和人民的不負責任,也是腐骨蝕心的慢性惡疾,會侵害政治肌體。

也正是意識到了不作為之弊,中央祭出了“連環扣”:從頒布實施《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樹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向為官不正、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等問題亮劍,都在懲懶治庸上不斷加碼。

中央動真碰硬,各地也摁下了狠抓落實的改革鍵。既是改革,就不是擺姿勢劃空拳,就必須拿出“緊箍咒”“問責鞭”,向不作為宣戰。有的地方延伸了監督觸角,像浙江在全國率先推出涉及全省范圍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讓懶官無法偷懶﹔有的地方將不作為納入了執紀監督的規制視角中,對庸官果斷採取轉崗、免職、降職、辭退等處理措施﹔還有的地方則採取“召回”措施,對其回爐鍛造。

以高壓反腐的態勢去治“為官不為”,這囊括了兩層意思:一是要明確責任清單,並繼續完善政績評價體系和選任機制﹔二是要以眼裡不揉沙子的認真勁兒,遇到不作為必究,讓不作為者沒有“位”——哪怕其級別較高,哪怕是“塌方”式的集體不作為。

發展需實干,而非庸官﹔改革需見真效,豈能“畫餅”。為官避事,不只是“平生恥”,也是對改革與發展的阻梗。基於此,必須把行政效能改革跟反腐結合起來,對為官不為祭出重拳與猛藥,讓發展在懲懶治庸中不被貽誤,讓改革在效能提升中抓鐵有痕。

(責編:白宇、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