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100多人的大班讓因材施教淪為空談

李一陵

2017年04月20日08: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100多人的大班讓因材施教淪為空談

  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入,改善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吸引優秀教師扎根農村教育,既能穩定鄉村生源,讓農村學生在家門口上好學,從源頭化解大班額問題,又能提升農村教育質量。

  河南省駐馬店市某縣某初中平均班額達109人,周口市某縣某學校平均班額達113人。近日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顯示,全國小學的總平均班額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初高中平均班額尚未出現這樣的趨勢。但由於薄弱學校與重點學校之間的不均衡,學校規模和班額數相差很大。

  大班額的弊病顯而易見,一個班100多人,教室被擠得滿滿當當,師生交流、因材施教淪為空談,教育質量更是無從保障。遇到突發事件,如此擁擠的教室,緊急疏散也是一個難題。

  2015年,全國小學教育的城鎮化率達69.40%,初中教育城鎮化率達到83.71%,越來越多的農村學生涌入城鎮,追求城鎮的優質教育資源。城鎮化速度卻跟不上農村學生涌入城鎮的步伐,無法滿足噴涌而出的教育需求,大班額問題由此產生。

  城鎮大班額的另一面則是農村學生流出,小規模學校問題突出。學校規模小,發展受到制約,難以留住教師,導致農村學校質量加速下降,更多的農村學生舍近求遠到城鎮上學,由此陷入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之下解決大班額問題顯然有難度。

  從發展城鎮教育的角度化解大班額問題,當然也可以。這要求在對城鎮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的時候,科學預測、科學規劃,預留足夠的義務教育學校用地,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供足夠多的學位。

  但是,在短時間內新建更多學校,提供更多學位,難度不小。而且,這有可能加劇城鄉教育失衡,加速農村學生流入城鎮的趨勢。

  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入,改善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吸引優秀教師扎根農村教育,既能穩定鄉村生源,讓農村學生在家門口上好學,從源頭化解大班額問題,又能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城鄉教育均衡了,還能讓鄉村文明得以延續和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江西弋陽通過發展農村教育實現農村學生回流的案例,便很能說明問題。弋陽縣教育局將校舍建設經費的80%投入到鄉村學校,將信息化建設經費的 60% 投入在鄉村學校,在師資分配、教師培訓、評優評獎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明顯改變了農村學校的面貌,提高了農村學校的品質,使得大量農村學生回鄉就讀。在弋陽全縣入學總人數增加的情況下,中心城區學校“瘦身”明顯。不僅在弋陽,河南省內鄉縣、山西省晉中市等地都通過這一模式有效緩解了大班額問題。

  在推動城鄉教育均衡問題上,很多地方常以財政不足為借口。其實不然,錢固然重要,有多少錢才能辦多大事。但是,如何分配更關鍵。是把有限的教育資源投入到城鎮優質學校,還是投入鄉村薄弱學校,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效果肯定不一樣。

  江西弋陽等地並不是經濟發達地區,為什麼能成功讓農村生源回流,化解大班額難題,並不是因為弋陽的教育財政更加充裕,而是把錢用對了地方,在資源分配時候更多的以教育公平為指向。這體現的是當地政府對推動城鄉教育均衡,促進教育公平的責任與擔當。

  地區差異較大是制約我國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教育發展的總體成就以及教育公平的程度,是一件復雜的事情。教育的總體發展水平和民眾對教育公平的滿意度,不完全取決於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決策者的價值取向對於教育公平的實現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以實現教育公平、教育機會均等為基本價值取向,那麼即便在地方財政有限的情況下,城鄉教育差距也能得到縮小。反之,即便地方經濟發達,財力充足,城鄉教育差距反而可能擴大。這正是弋陽等地化解大班額問題的最大啟示。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