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作品一經推出,便迅速走紅。民眾之所以買賬,原因再簡單不過,痛恨腐敗,力挺反腐,而反腐作品道出了民眾心聲。
時隔多年,反腐劇熒屏破冰。3月28日晚,《人民的名義》在湖南衛視黃金檔開播。劇中涉及貪腐官員官至高層,一個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貪腐。導演說:“電視劇能拍到這個尺度,是國家反腐力度使然。”(見3月29日《鄭州晚報》)
從28日晚播出的第一集看,該劇很接地氣,不少內容取決於真實題材,比如某部委處長生活儉朴,吃炸醬面,騎自行車上班,可在其豪宅裡藏著2.4億元現金,相關部門清點時燒壞了幾台點鈔機。
關注反腐新聞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樣的“雙面”官員不少。編劇也坦言,作品雖然是虛構的,但故事在現實中基本都有原型。
與其說編劇大膽,毋寧說時代使然。現實就是反腐態勢高壓,打虎拍蠅不止步。據不完全統計,十八大以來打掉的“大老虎”已有100多名,反腐真正做到了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既然如此,反腐劇就沒有縮手縮腳、囁囁嚅嚅的必要。
反腐劇興盛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當年一部名叫《蒼天在上》的反腐劇吸引了無數觀眾。其后,從《大雪無痕》到《國家干部》再到《忠誠》……反腐作品一經推出便迅速走紅。民眾之所以買賬,原因再簡單不過,痛恨腐敗,力挺反腐,而反腐作品道出了民眾心聲。
時隔多年,反腐作品再度升溫,同樣契合了這一邏輯。正如有網友表達的期望:支持文學創作反腐,不忘初心,將反腐工作進行到底。
觀眾看反腐作品,絕不只是獵奇或者看個熱鬧,而是呼應中央反腐,希望通過制度建設壓縮腐敗的生存空間。而對於作家或編劇來說,創作反腐作品,當然也不只是展現腐敗成就,而應該通過剖析腐敗原型,挖掘出人性是怎麼淪喪的、貪官是怎麼“養成”的,這才能體現反腐作品的價值。
從中紀委的紀錄片《永遠在路上》和《打鐵還需自身硬》,到反腐劇《人民的名義》,再到探究貪官心路歷程的《追問》一書,與反腐有關的作品不斷升溫是好事。可以預見的是,反腐作品還將持續升溫,如果這些作品能夠提振民眾對官員、官場的信心,並為當前反腐提供動力,助推構建清明的政治生態,則更讓人欣慰。反腐沒有完成時,反腐作品恐怕也沒有完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