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學生“點贊”看似事小,但透過此舉,卻暴露出不少高校法治觀念薄弱,既未能嚴格落實依法辦學各項規定,也未能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把學生當成點贊工具,非但達不到宣傳效果,反而會讓高校陷入輿論漩渦當中。
有網友爆料,四川的一所高校給學生布置一項“特殊”的寒假作業,作業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寒假推廣該校的官方公眾號,並且要求有“點贊”,對於“點贊”數量還有特定的要求,“點贊”數不足則視為挂科。對此,網友表示無法理解學校的想法。校方稱,不知情或為學院領導的個人行為。(1月12日《北京青年報》)
借助學生群體的力量,在短時間內擴大本校公眾號的影響力,這對學校是很好的宣傳。然而,高校的初衷雖好但方式欠妥。把“點贊”當成一項作業布置下去,這本身就不妥。更何況,以挂科相要挾強制學生投票,這更是對依法治校的挑舋。
學校侵犯學生權利的行為不在少數,學生雖不情願,但學校卻時常將學生的行為表現與學分、畢業証等相挂鉤,從而迫使學生屈服。和強迫學生為學校公眾號點贊一樣,把學生當成“打工仔”“志願者”,無非是學校想要收名得利。但違背法律法規、違背學生意願的行為,卻是與依法治校背道而馳。
教育部2012年印發《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依法辦學,落實師生主體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環境”。把學生當成工具一樣使來喚去,師生的主體地位自然難以體現,同時也在阻礙著良好育人環境的形成。2015年出台的《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也要求,“全面規范辦學行為,不斷激發辦學活力”。因而,對於高校而言,規范辦學行為都是基本要求。讓學生去做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事情,顯然是違規辦學、違法辦學。
可見,要求學生“點贊”看似事小,但透過此舉,卻暴露出不少高校法治觀念薄弱,既未能嚴格落實依法辦學各項規定,也未能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一則,動不動以挂科相要挾,要求學生做這做那,這是典型的“霸王思維”,與高校教書育人的氛圍格格不入,難免給人以斯文掃地之感。二則,對於相關法律法規的視而不見,則暴露出高校對依法辦學的執行不力,同時也說明,相關部門的監督有所缺失。三則,高校進行自我宣傳無可厚非,但別把學生當成工具,否則到頭來,非但達不到宣傳效果,反而會讓高校陷入輿論漩渦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