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為什麼要提倡閱讀名著

施 經

2017年01月12日08:51  來源:南方日報
 

1月11日,北京教育考試院正式發布高考北京卷《考試說明》,將《紅樓夢》等6部經典名著納入考試范圍。

有不少教師認為,這是變相鼓勵考生閱讀經典名著。的確,近些年來,高中語文教材幾經修改卻仍不能解決語文教學日益呆板、模式化等問題。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什麼,見仁見智,然而誰也無法否認,語文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和文字駕馭能力。換句話說,即便是頭懸高考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中語文也不能僅僅滿足於幫助學生順利通過測試。可現實中,學生、教師為應付各種考試題型,逐漸依賴答題樣板,原本生動活潑的語文逐漸變得僵硬刻板、毫無生命力。通過鼓勵學生閱讀名著無疑有利於打破這一局面,培養學生對文學的熱愛。

隨著高中階段課業加重,不少學生閱讀量愈發匱乏,甚至到了隻讀教科書的地步。為滿足學生對國內外文學史的基本了解,教科書一般會兼顧各個時段,摘選不同國家、民族的代表作。可摘選的片段畢竟不如完整的作品有力量。文學鑒賞離不開具體語境,這裡的語境既指作品誕生的歷史背景,更指文字片段與片段之間的關聯,即上下文。經典之所以經典,一個重要表現就在於其文字往往極為簡潔,每一處描寫都不嫌贅余。閱讀這些結構緊湊、情思綿密的作品,讀者極容易被帶進作者建構的世界裡,對故事中的人物命運感同身受。隻有那些歷經考驗的偉大作品才能給讀者帶來這般身臨其境的體驗,這種蕩人心魄的感受就是審美。毫無疑問,如果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必將於無形中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們將從中獲得切實的樂趣,擺脫過去那種被動、機械的學習方式。

人們對應試教育的質疑主要在於:通過反復測試,學生究竟能夠學到什麼?不得不承認,正因為高中階段機械的應試教育,不少畢業生帶著濃郁的厭學情緒步入大學。他們將高考視為人生“最后一役”,將進入大學視為徹底解脫。抱著這種心態,顯然很難在大學快速進入自覺學習的狀態。抹殺興趣的應試教育留給學生的不是進一步發展的動力,而是沉重的陰影。從這一角度講,試圖突破現有考試框架、更具自由氣質的名著閱讀,能讓學生在枯燥的應試背景下品嘗到文學的純粹之美,觸摸到學問的吸引力,沖淡應試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值得大力提倡。但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並非首個考查名著閱讀的地區,結合其他省份的經驗,我們發現,初衷甚好的名著閱讀題也慢慢變了味。不少培訓機構和在校教師為幫助學生節省時間,通過總結、梳理各類考點以應付考試。這種做法,從短期看或許能幫助學生在考試中多得幾分,從長遠看卻讓考生錯失了一次成長機會。

誠然也會有不少人過分夸大了名著的功用,畢竟再偉大的作品也不能包治百病,現實問題還需要每個人勇敢地去面對,然而名著對人的影響的確是深遠的。我們所接觸到的永遠只是這個世界的一小個片段,名著則引領我們聯通了過去和未來。或許現在我們對作品中的沖突、情愫、思想和觀念還一知半解,但總有一天,這些已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感悟會助你走好人生之路。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