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擔心“曹德旺跑了”  是一種不自信的情緒鬧劇

高路

2016年12月21日08:59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擔心“曹德旺跑了” 是一種不自信的情緒鬧劇

  在一片“別讓曹德旺跑了”的喊打喊殺聲中,低調如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也不得不出面回應。

  “福耀制造的市場銷路65%在中國,我跑出去干什麼呢。”他並認為,“中國厚待我,我才說出這些話。”

  曹的回應讓人感覺很不是滋味,這位福建籍商人33年來,公益捐贈累計達到70億,被譽為“中國首善”,他創辦的企業給各地帶來的稅收不計其數。現在僅僅因為一個10億美元的投資,就要面臨這麼大的質疑。曹的激動和委屈,不難想象。

  不止曹德旺,事實上很多大企業家都開始面臨這樣的質疑,他們屢屢被問及對外投資的事,被分析動機,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可很少有人去想一想,一個企業家,背井離鄉,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播下種子,他要冒的風險遠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大。我們很多人卻無視這種選擇背后的理性,試圖把一些觀念強加給他們,用背叛這樣的字眼讓這些商人惴惴不安,讓他們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不得不出來一個個表態,立軍令狀。

  事實上,正是因為有這麼一群敢於拓展,敢闖天下的商人,中國經濟才有如此的活力。有了他們,世界才對中國商人刮目相看。他們帶出去的不僅有資本,還有軟實力、文化。

  我們浙江就是個典型,改革開放以來,多少浙商走出自己的家鄉,哪怕再偏遠的地區都能找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給當地帶去了新觀念、新思維,帶去了資本,也帶去了活力。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也在一步步發展壯大,有的成為當地的龍頭企業,有的成為一行一業的翹楚,他們也是自強不息的浙商精神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現在他們富了,擁有了雄厚的實力,他們也開始反哺自己的家鄉,這幾年,我省浙商波瀾壯闊的回歸潮,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嗎?沒有遍布世界的浙商,浙江也不可能成為制造業大省、出口大省。

  中國商人遲早要走出去的,吉利收購了沃爾沃,現在沃爾沃重新煥發生機,吉利本身也從中獲益匪淺。這是個雙贏的選擇。中國企業隻有到國際市場這片大海裡闖蕩,才有可能成長為世界級的企業。現在人人學華為,可如果當年華為不做出“走出去”這樣明智的選擇,華為是否還有今天這樣的盛況?

  而且,市場在哪裡,工廠在哪裡,這不是很自然的事嗎?如果在美國投資能獲利,又能促進當地的就業,受到當地的歡迎,這不是很好的事嗎?這不僅有助於化解中國制造業的過剩產能,還有助於樹立負責任的中國企業形象。

  眼下,反全球化的思潮正在世界風起雲涌,企業以后可能會面對更多的貿易保護政策。傳統的貿易模式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我們已經不可能像以前的全球化一樣,中國的全球化就是要共同富裕。現在有一批中國企業願意出來做這個事,願意與所在國一起分享發展的紅利,我們應該鼓勵才是。

  不能否認,確實有少部分的人通過各種方式在轉移資金,但把所有人的行為都冠以“跑路”,這肯定不符合客觀事實。不加分辨地指責,沒搞清楚情況下就下結論,傷的是商人的心,丟的是自己的臉。正常的商業行為不應被道德化或政治化解讀。這種情緒化的表達,一打一大片,除了制造噱頭,滿足一些人獵奇的心態外,沒有任何正面意義。

  在這種非理性的情緒面前,保持一份冷靜非常重要。苛責不僅無助於留住資本,相反會讓更多的人在明明是正確的選擇面前裹足不前。這不是中國的勝利,而是中國的損失。

  一些人的歇斯底裡不是在體現眾口鑠金的強大,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現。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也實在沒有必要對這樣的行為表現出過分的敏感。中國的增長速度依然排名世界前列,它的潛力遠遠沒有釋放,依然充滿生機活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繞開中國,這可能嗎?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定力。

  對現象的討論應該回到問題的本質,中國制造業成本升高是個客觀的事實,怎麼改善投資環境,怎麼降低企業的負擔,怎麼來為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讓更多的商人把根深深地扎在中國,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