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秘方根治白發”、“幾元錢治好你的腎虛”,諸如此類的信息,如今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不時出現……一方面,人們對養生的需求推動了健康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催生了魚龍混雜的養生市場。(《新快報》11月24日)
養生這事兒,如今越來越受關注,商機也由此而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的養生館,其背后的市場需求不言而喻。不過,養生這個詞,雖然喜聞樂見,但究竟何為養生,如何養生,其實並不十分明確,養生館的業務范疇和邊界,同樣含混曖昧。
現實中,養生館的牌匾之下,幾乎啥都可以往裡裝。既可以有SPA、足療,也可開展中醫治療,甚至還有搞美容整形的。隻不過,當“萬能”的養生館打起了醫療服務的擦邊球,甚至堂而皇之地搞起了包治百病和疑難雜症的所謂高端養生服務,如此“養生”不僅嚴重越位,更疑似“黑診所”的新馬甲。披上“養生館”的外衣,行醫療服務之實,的確更容易障人耳目,為違規的診療服務提供各種庇護。
當公眾對養生館的療效宣傳信以為真,將養生館當做疑難雜症和病痛的治療場所,並不具備相應療效的養生服務,即便沒有導致患者的病情惡化,也必然拖延其治療,從而給其客戶帶來更大的健康風險。可見,無論怎樣的喬裝改扮,無醫療資質卻涉足醫療服務,其實與“黑診所”並無二致。至於夸張的療效宣傳吸引眼球,為養生館的業務造勢攬客,更是涉嫌虛假宣傳與商業欺詐。
基於此,養生館的光鮮牌匾下,經營業務本不該曖昧不清,而應有明確的界限,並對越界違規行為設定嚴格的查處規則。例如,養生館不能針對特定疾病的患者開展業務,不能承諾療效並以此作為業務宣傳,隻限於提供改善健康的服務,禁止開展任何中西醫醫療服務。當然,基層社區醫療的加強與補位,同樣不可或缺。唯此,“養生館”外衣下的黑診所,才有望真正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