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中央氣象台多次發布暴雪預警。11月21日凌晨,北京如期迎來今冬第一場雪,但未見暴雪,上午中國氣象局新浪微博發布“重要通知”,稱原約定於當日來的暴雪,因半路氣溫過於熱情,把“白茫茫”變成“濕漉漉”,請市民原諒,“老天爺不容易,氣象台就更難了!”該微博以調侃語氣溫馨提醒:“美女們最近幾天不要穿裙子,容易被撩,雪是好雪,但風不正經!”(11月21日《華西都市報》)
雪是好雪,但風不正經——這句極具網絡風格的天氣預報和溫馨提醒,在網絡論壇和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贏得無數點贊。很多網民驚奇地發現:原本板著臉預報天氣的中國氣象局,居然也會熟練運用網言網語與網民交流。氣象預報員意外成為“網紅”,氣象科學不再是寂寞高冷的貴族風格,變得更有親和力了。
自古以來官場與民間似乎就存在兩套話語系統,古人即有“官話”與“白話”的分野。前些年一些地方和單位的文風會風受到公眾嘲諷,也是因為某些官員的官話、套話、八股腔調不接地氣,脫離了大眾審美趣味。不會使用群眾語言與群眾交流,其實也是一種“脫離群眾”。
其實,俗文學與雅文學並非是一種對立關系。連唐朝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寫詩也力求“婦孺皆能看懂聽懂”。在當下的無障礙交流時代,我們的國家通用語言更不能與百姓語言存在天然鴻溝。近段時間,越來越多的地方要求職能部門出台紅頭文件時,必須同步推出“白話版”,讓群眾能看得懂。其實在“互聯網+”時代,隨著政府上網工程持續推進,各級“網上政府”面對7億多網民,要熟悉網絡傳播方式,提升議題設置能力,並切實加強與網民互動。推出紅頭文件的“網絡版”,更加自如地以“網言網語”與網民進行無障礙交流,這才是網上工作的真本事、硬功夫!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真該為中國氣象局官微的創新表達點贊。牢記“自己也是百姓”,才能真正融入百姓﹔牢記“自己也是網民”,方能與網絡發展和網民生活保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