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岳陽樓“托管”,相關部門不能做“甩手掌櫃”,不能放任不管,反而應該加強監管,一切以文物保護為重點,以文物安全為底線。做好文物保護的監管工作,這不僅是保護文物、對先賢的致敬,也是“憂樂精神”最生動的體現和最現實的延續。
近來,“岳陽樓將‘承包’給企業經營”的消息在岳陽炸開了鍋。多個當地自媒體公號發文,稱當地政府已與某企業簽訂協議,轉讓岳陽樓景區經營權,也就是說,岳陽樓將被“托管”。(11月17日《新京報》)
岳陽樓不僅是一處旅游景點,不只是歷史文物,還承載著很強的教育和教化功能,尤其是范仲淹的那篇《岳陽樓記》更是將“憂樂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也讓岳陽樓名揚天下。
所謂的“憂樂精神”,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在岳陽樓托管時,也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憂樂精神,時刻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就“托管”一事來說,就是應該將國家的傳統文化放在首位,將文物保護放在首位,時刻考慮到文物的安全,這樣才能獲得許可和支持。
因此,岳陽樓托管並非不可,也可以視為是開了國家文保單位經營權轉讓和托管的先河,是一次有意義的“試水”。從長遠看,這種依托市場經營的行為也是大勢所趨。可是文物托管,監管卻不能不管,更不能拿文物保護去冒險,這就需要在托管中,將文物保護考慮在前,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制定詳細嚴格的文物保護計劃,出台文物保護措施,建立嚴格的文物保護機制和制度,加強文物保護相關追責和懲罰,確保文物完好無損,萬無一失,這樣的托管才安全,也才讓人放心。
其實,公眾之所以爭議岳陽樓托管行為,關注的不只是經營權的變更,還有文物的安全。退一步講,不管岳陽樓托管給誰,不管經營權如何變更,讓誰經營,這些都不重要,隻要文物安全就可以,這應該是公眾最朴素的願望,也是托管最為重要的問題。
對岳陽樓“托管”,相關部門不能做“甩手掌櫃”,不能放任不管,反而應該加強監管,一切以文物保護為重點,以文物安全為底線。做好文物保護的監管工作,這不僅是保護文物、對先賢的致敬,也是“憂樂精神”最生動的體現和最現實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