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家住成都金牛區的田大爺和老伴被一家自稱在九龍溝搞養老服務的公司承諾吸引,花了2萬元簽訂了養老服務預定合同,本暢想著隨時可以去空氣清新的九龍溝頤養休閑,但最近田大爺發現不太對勁,曾經熱鬧的公司辦公室人去樓空,嘴巴甜的小妹也不見了。“收我2萬元‘星級養老’,可是老板你去哪了?”這幾天,84歲的田大爺滿城尋找,希望能找到這家公司,把事情搞清楚。(11月6日《華西都市報》)
在收取巨額押金之后,一些“養老院”就撕下了溫情面紗,一些提供養老服務的公司不過是在進行非法集資詐騙。養老院沒有將押金專款專用,這是對老人的直接欺詐行為。
中國已經進入銀發社會,老年人口已近2億,且還在逐漸增加,面對龐大的需求市場,嗅覺靈敏的商家自然不會放棄機會,但被視為“朝陽產業”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卻並不順暢,造成這種局面有很多原因,比如養老機構結構失衡、服務滯后、監管乏力等問題。如此次媒體報道的養老服務公司收取老人押金后卻莫名失聯、人去樓空,也是養老院缺乏監管、養老機構泥沙俱下所致。
老人子女需要加強風險意識,替老人選擇合適的養老院,與養老院簽訂養老協議與押金協議,保障好老人權益。民政等相關部門要加強對養老機構的監管力度,如要加大對非法集資的打擊力度,對養老機構押金部分,也要求必須做到專款專用等。不能讓老人的養老錢被黑心養老院肆意鯨吞,而讓養老院不僅沒有成為老人安享晚年的所在,卻成了欺詐老人養命錢,甚至讓老人傾家蕩產的“黑心店”、“欺老院”。所以,不能繼續讓養老服務業處於監管盲區,游離於法律之外,這事關弱勢而龐大的老年群體的切身利益,也不利於養老服務行業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