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臨近,琳琅滿目的各類月餅早已悄然佔據各大超市的主要位置。今年是月餅新國標實施后的首個中秋節,在此背景下,市場上銷售的月餅會有哪些不同?8月23日,記者走訪了市區幾家大型超市,結果發現,其中一個較明顯的變化是,往年市面上銷售不錯的“五仁月餅”今年卻變得比較少見。(8月24日《寧波晚報》)
由於月餅新國標的出台,最近這幾天關於月餅的話題再次火爆。大家都在為實施新規之后的第一個中秋節終於可以吃上“名副其實”的月餅而高興。可是,沒想到的是“五仁月餅”竟然難覓蹤影。一方面是原來擺滿貨架的“五仁月餅”少得可憐,一方面是即使有“五仁月餅”也變成了“伍仁月餅”,雖然只是多了一個偏旁部首,卻發生了本質的不同。
市場之上為何難覓“五仁月餅”的身影?如果說只是市場的選擇倒也罷了,而實際上不是市場不歡迎“五仁月餅”,而是新規面前,商人們有點害怕了。這是因為新規十分細致,對於“五仁月餅”有一個具體規定。新國標明確指出,使用核桃仁、杏仁、橄欖仁、瓜子仁、芝麻仁等5種主要原料加工成餡的月餅才可稱之為“五仁月餅”。這就意味著,以其他果仁為主要原料的果仁類月餅不能自稱“五仁月餅”了。
一些生產商則坦言,之所以沒有生產“五仁月餅”是因為代價太高了,增加了成本開支,也不知道能不能賺到錢。這說明商人都有了畏難情緒。因為新國標不僅規定了“五仁月餅”必須使用以上五種原材料,而且必須含量達到月餅重量的60%。按說,新國標的出現是個好事情,這是對月餅這類產品的約束,這種約束對於消費者有好處,對於正兒八經的商家何嘗沒有好處?
對於正規企業來說,這恰恰是一次搶佔市場份額的機遇期。在以往的時候,誰都能生產出“五仁月餅”,導致了“五仁月餅”的魚龍混雜,成為亂象的月餅江湖,就連很多百姓也感嘆:“五仁月餅”為何越來越難吃了?無疑,偷工減料,技術不好就是其中的原因。有了新國標,對月餅的生產要求嚴格了,才是最好的打翻身仗的機會,隻要正規廠家抓住這個時機,做到真材實料,做到標准生產,就能有不錯的收獲。實際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價格相比,百姓更在意的會是口味。
不敢生產“五仁月餅”的商人不是好商人,沒有接受市場挑戰的勇氣。“五仁月餅”是最傳統的月餅之一,也是有市場需求的,很難想象一個沒有“五仁月餅”的中秋節會是什麼樣的,最起碼會有些許遺憾。想在中秋月餅市場分得一杯羹,就要有生產好月餅的勇氣,而不是在新規面前畏懼不前。說好聽點,叫敬畏新規,說難聽點,就是不思進取。這也說明原來的“五仁月餅”多不正宗。
“月餅新規嚇跑五仁月餅”是誰的尷尬?嚇跑“五仁月餅”不是“月餅新規”本意。